磨床加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使用冷却润滑液,发挥冷却、洗涤、润滑的三大作用,保持冷却润滑清洁,从而控制磨削热在允许范围内,以防止工件发生热变形。磨削时的冷却条件,如采用浸油砂轮或内冷却砂轮等措施。将切削液引入砂轮的中心,切削液可直接进入磨削区,发挥的冷却作用,防止工件表面。
2.合理选择和修整砂轮,采用白刚玉的砂轮较好,其性能硬而脆,且易产生新的切削刃,因
低合金铸造加工
磨床加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使用冷却润滑液,发挥冷却、洗涤、润滑的三大作用,保持冷却润滑清洁,从而控制磨削热在允许范围内,以防止工件发生热变形。磨削时的冷却条件,如采用浸油砂轮或内冷却砂轮等措施。将切削液引入砂轮的中心,切削液可直接进入磨削区,发挥的冷却作用,防止工件表面。
2.合理选择和修整砂轮,采用白刚玉的砂轮较好,其性能硬而脆,且易产生新的切削刃,因此切削力小,磨削热较小,在粒度上使用中等粒度,如 46~60目较好,在砂轮硬度上采用中软和软(ZR1、ZR2和R1、R2),即粗粒度、低硬度的砂轮,可降低切削热。
3.合理选择磨削用量,采用径向进给量较小的精磨方法甚至磨削。如适当减少径向进给量及砂轮速度、增大轴向进给量,使砂轮与工件接触面积减少,散热条件,从而地控制表层温度的提高。
4. 采用电解磨削加工,铸铁平台、模具精度和表面质量。电解磨削时,砂轮刮除氧化膜,而不是磨削金属,因而磨削力小,磨削热也小,不会产生磨削毛刺、 裂纹、等现象,一般表面粗糙度可优于Ra0.16μm。
5.将热处理后的淬火应力降低到低限度,因为淬火应力、网状碳化组织在磨削力的作用下,组织产生相变极易使铸铁平台产生裂纹。对于床身铸件为了磨削的残余应力,在磨削后应进行低温时效处理以提高韧性。
6. 磨削应力,可将模具在260~315℃盐浴中浸1.5min,然后在30℃油中冷却,硬度可下降1HRC,残留应力降低40%~65%。
7.对于尺寸公差在0.01 mm以内的铸铁平板的磨削要注意环境温度的影响,要求恒温磨削。

在电炉灰铸铁铁液中通过加入增S剂形成量的MnS,作为异质,提高孕育效果,这从理论来说是正确的,但是近年来大多数文献资料所说,电炉高牌号灰铁的含S量需控制在0.05%~0.10%比较合适,然而许多工厂的实践证明,当含Mn量在1%左右时,若铸件成分分析含S量超过0.05%,
铸件就开始产生缩孔缺陷,当含S量超过0.07%时就会发生批量缩孔,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
灰铸铁中的S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单质,另一种是化合状态的MnS,灰铁中起结晶作用的硫,主要是化合状态的MnS,我们现在的化验手段(无论是化学分析还是光谱分析),都只能分析出铸件和铁液中单质状态的S,而以化合状态(MnS)存在的S是化验不出来的。当单质S含量超过0.05%时,化合态的S含量就比较高了,此时的铁液中:
MnO+FeS=MnS+FeO,FeO+C=Fe+CO,或2FeO+C=2Fe+CO2
影响模壳的透气性的因素
模壳是由粘结剂,耐火材料(包括粉料和粒料)组成,因此与粘结剂以及耐火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会有很大关系。
1. 硅溶胶粘结剂胶粒直径对模壳透气性的影响
由于小胶粒直径硅溶胶含自由水少,能配成低粉液比的涂料,粉液比低,涂层不致密,透气性就会好。因此,在一般铸造厂家,面层与背层用硅溶胶规格是不一致的。面层用小胶粒直径硅溶胶(一般8-10nm),而过渡层、背层则使用大胶粒直径硅溶胶(10-20nm)。
2.耐火材料粒度对模壳透气性的影响
对于面层、过渡层以及背层来说,使用相应目数的粉以及砂,也对模壳透气性有好的作用。比如:通常面层采用300-350目的耐火粉,过渡层、背层就选用200目的耐火粉。另外,砂、粉的粒度分布对模壳透气性也有重要影响。砂、粉粒度分布过宽和过窄都不好,资料上建议用双峰分布的砂和粉,也就是粒度级配。
3.涂料粉液比对模壳透气性的影响
涂料粉液比对模壳透气性影响较大。涂料粘度大,粉液比高,涂层就会致密,那么,它的透气性就会差;而相反,涂料粘度小,粉液比低,涂层就不会致密,透气性就会提高。有试验证明,面层粘度25s和40s的涂料相比,25s涂料比40s涂料浇不足率下降15%。
4.制壳操作对模壳透气性的影响
涂料工序不良的操作也可能会造成模壳的透气性不良。比如:涂料在挂砂前控料时如果控料不均匀,导致局部浆料堆积,就会造成透气性不良。我们经常会看到脱完蜡的模壳上局部有厚厚一层粉料,铸件的这个地方散热、排气都会非常困难。
5.模壳焙烧模壳透气性的影响
模壳的焙烧对模壳的透气性有很大影响。模壳焙烧后,模壳的透气性会有很大提升。一般硅溶胶模壳的焙烧温度都在800-1000℃。资料显示,这个温度模壳透气性提高。主要是因为焙烧后模壳中的水分被烧掉留下的间隙,模壳产生一些小的的裂纹从而导致模壳透气性上升。另外,焙烧时间也是一个决定因素。焙烧时间的长短决定模壳烧成的程度。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