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同的用处,楼阁的设计特点也就不一样了,上面提到过,为了能容纳佛像,就是采用空筒式结构。随着唐代以后,更多的建筑采用砖石构造,楼阁内部的空间就不好把握,空筒式建筑就相对少了些。木式楼阁还会常常使用方木相交叠垒成井栏形状的楼阁,这种设计被称为是交干式。
楼阁往往都是分层建筑,同样的楼阁内部,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此外,宋明时期,在楼阁的修建时,常常会采用单一巨大的木材,支
寺庙修缮
由于不同的用处,楼阁的设计特点也就不一样了,上面提到过,为了能容纳佛像,就是采用空筒式结构。随着唐代以后,更多的建筑采用砖石构造,楼阁内部的空间就不好把握,空筒式建筑就相对少了些。木式楼阁还会常常使用方木相交叠垒成井栏形状的楼阁,这种设计被称为是交干式。
楼阁往往都是分层建筑,同样的楼阁内部,相互之间的联系较少。此外,宋明时期,在楼阁的修建时,常常会采用单一巨大的木材,支撑起楼阁的几个主要支柱,往往都是一体的,楼柱与梁枋交搭成为整体框架,这就是通柱式设计。
台基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1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1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1名寺院中的主要殿1堂建筑。
4.高1级台基
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常用于高1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高1级台基上。
古建丰富多彩的雕塑装饰
雕饰是我国古建筑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木雕、砖雕、石雕、竹雕及金、银、铜、铁等装饰,其中以木雕、砖雕和石雕为主。雕饰基本都在建筑部件上进行,雕刻技法可分为线刻、平雕、浮雕、圆雕和半圆雕等。我国雕刻多为浮雕和镂空雕,用材比西方丰富。雕饰题材有动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景和历史故事等。皇家匿建筑多为山河、云朵和龙凤等,民间则为山水、花卉、动物和人物故事等。
1.木雕:战国时代已经被采用,清使用数量、内容、技法均进入鼎盛期,并形成众多流派和风格。
2.砖雕:在汉代已经出现,明朝先烧砖后雕刻手法盛行,清代砖雕工艺进山步完善,出现一大批能工巧匠,逐渐形成南北两派风格,北方以山西为主,南方以苏州和徽州为主。
3.石雕:公元前12世纪殷墟中有石虎和石人等雕刻。石雕常见于须弥座、栏板望柱、抱鼓石、华表等,及石碑、石狮、佛像、石人、石兽等单体。
4.琉璃塑:琉璃瓦始于北魏,宋元以后大规模使用,明清形成固定的造型组合。宫殿坛庙建筑的脊饰有严格规制,屋脊的收束部分称鸱尾。此外还有瑞兽置于屋顶角脊,称戗脊兽。
古建筑还把方向作为重要设计方式之一,盖房子时,专门讲究朝向,无论建设任何房屋都要讲究朝向,那就是向阳,凡是造房时,主要房屋必须要向阳,即是向南,向阳当然房屋内部就明亮。虽然将房屋窗子的方向朝南,但是房屋内部光线仍然可能是不足的,这是采光窗普遍比较小
从风水伦1理来说,古人向来讲究“明厅暗房”。客厅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也为家庭成员经常共聚之所,光明开朗较为合适,而睡房乃休息的地方,当然适合较为柔和的光线。
另外,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制度甚严,在房间内要办公、要会客………古时生活简单,对光线的要求就没有那样强烈,就没有对光度要求那么高。如果到夜间,点灯也只是油灯,灯光当然也会亮度不足,晚上则无法看书写字,这是因为时代不同,对光度要求的程度不同。这一点充分说明社会进步,人们对光度要求大大地提高了。有一些人,在家里居住不希望屋子里那么亮,房屋里光度弱些便于人睡,休息安适,他们感觉这样才更舒服。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