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49年,美国科学家Benjamin 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等经过科学实验,建立了雷电理论,并发明了避雷针,这就是早的防雷产品。此阶段的防雷装置比较简单,只有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直击雷。然后,随着电的普及使用,高压电线两端的发配电设备遭受过电压损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经过研究,人们发现这是“感应雷”在作怪,并建立了感应雷和高压反击的理论,弄清
通信电源防雷方案
从1749年,美国科学家Benjamin 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等经过科学实验,建立了雷电理论,并发明了避雷针,这就是早的防雷产品。此阶段的防雷装置比较简单,只有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直击雷。然后,随着电的普及使用,高压电线两端的发配电设备遭受过电压损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经过研究,人们发现这是“感应雷”在作怪,并建立了感应雷和高压反击的理论,弄清了高压雷电波在金属线路传播的规律。感应雷是因为直击雷放电而感应到附近金属导体中,其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感应方式,一是静电感应,二是电磁感应。雷电在高压线路上感应电涌,并沿导线传播到线路两端的发配电设备,当这些设备耐压较低时,就会被电涌损坏。基于抑制电涌、保护线路上设备的目的,到十九世纪末人们发明了避雷器。
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半导体集成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半导体几乎应用于所有科学技术领域,由于半导体不能耐受过电压和过电流,因此凡是使用这些元件的计算机通信、微波通信等设备受雷害损坏的现象显著增加。同时随着高层建筑和智能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多,防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就是现代综合防雷阶段,都有了完善的防雷规范,防雷器材也变得五花百门,防雷装置,不再是简单地安装避雷针和避雷器。作为现代综合防雷,首行雷击损害风险评估,再进行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布局。外部防雷方面既要考虑防直击雷,还要有防侧击雷,防雷电波,做均压环和金属门窗与均压环相连。而内部防雷,要做好电磁屏蔽,减少电磁干扰,作等电位处理,减少线路之间的电位差,安装电源浪涌保护器和信号浪涌保护器,保护电子设备不受电涌损坏。
机房等电位连接
在机房防静电地板下,沿着地面上布置40*3紫铜排,形成闭合环接地汇流母排。将配电箱金属外壳、电源地、避雷器地、机柜外壳、金属屏蔽线槽、门窗等穿过各防雷区交界的金属部件和系统设备的外壳,以及对防静电地板下的隔离架进行多点等电位接地就进至汇流排。并采用等电位连接线4-10mm2铜芯线螺栓紧固的线夹作为连接材料。同时在机房找出建筑物主钢筋,经测试确与避雷带连接良好,用14mm镀锌圆钢通过铜铁转换接头将接地汇流母排与之连接起来。形成等电位。采用联合接地网,目的是消除各地网之间的电位差,保证设备不因雷电的反击而损坏。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