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新狮初舞,按照传统的俗规,要进行一个庄重的仪式,叫做“开光点睛”。这仪式的举行是很严肃的,开始要焚香、洒酒,同时敬请一位德高望重又上有双亲下有子孙的人执行“点睛”。此人在向天地敬酒(洒酒)之后,向东南方肃敬三鞠躬礼,这时,鞭1炮齐鸣,鼓乐声四起,大头佛舞跳在狮子周围,用柚子叶或黄皮叶(民间认为这些叶可以祛除邪气)为新狮打扫全身。据说这是给新狮以吉祥之气、播福之力,就是说给
婚庆舞龙舞狮演出
凡新狮初舞,按照传统的俗规,要进行一个庄重的仪式,叫做“开光点睛”。这仪式的举行是很严肃的,开始要焚香、洒酒,同时敬请一位德高望重又上有双亲下有子孙的人执行“点睛”。此人在向天地敬酒(洒酒)之后,向东南方肃敬三鞠躬礼,这时,鞭1炮齐鸣,鼓乐声四起,大头佛舞跳在狮子周围,用柚子叶或黄皮叶(民间认为这些叶可以祛除邪气)为新狮打扫全身。据说这是给新狮以吉祥之气、播福之力,就是说给新狮以生命之源,然后,再把这些叶插在它的角旁,并用丝带为它的角装饰一番,叫做“簪花挂红”。之后,鸣鼓杀鸡,滴鸡血于盆中举天以示。点睛的人,手执新笔,神态严肃的气氛达到顶点。"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间对醒狮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等。只见那人躬身狮前,眼定、手定,在狮子的右眼上点上一笔,又在左眼上点上一笔,点睛人把执笔的手扬起时,立即,全场欢腾,鼓声雷鸣,锣声大响。瞬间,新狮在地上蠕动,蓦然腾起,在欢声笑语中,舞动它那美妙的身姿。人们把它舞动起来,便成为百兽之1王,可以辟1邪纳福的既威猛又神奇的狮子了。

舞狮训练方法
<16>、跳步(小跳步):两腿用力蹬地,向前方跳起,腾空的同时稍向左转,两脚落地在侧向马步
<1>、锣捶握法:以大拇指与食指为主握,其余三指为辅握,握于鼓捶后段三分之一位置,并距离鼓捶尾端约2厘米。
<2>、站立姿式:大开立步、四平步、大开立步要领与鼓站立相同,但还可前后开立、四平步、弓步,但还可前后开立、四平步、弓步与鼓同,身体稍直,眼望鼓或狮
<3>、收按尾音:前按、后按、力度
前按:当锣捶击在锣中心点时,与大拇指、食指握住锣捶的同时,其余三指自然张开按于锣面不让锣音散。
后按:当锣捶击在锣中心点时,另一手五指自然张开按在锣的后面不让锣音散
力度:以手腕部带动拇指与食指部位用力为主,也有以小肩或大肩部位用力,力度大小应随鼓音轻、重、缓、急等节奏予以配合。
跋的击打(要领)方
<1>、握跋的方法 爪握法:以五只手指作虎爪形握跋顶盖部位,而手腕根部位尽量不贴跋背
<2>、站立姿式:大开立步、四平步、弓步
<3>、收放音、收放力度
在表演艺术上,北狮重形,造型酷似真的狮子,注重灵活的动作,南狮拟神,造型威猛,舞动起来鼓乐激昂,雄壮威武,所以南狮又有“醒狮”之称。醒狮作为岭南的民俗文化,在广东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每逢喜庆节日,或重大的活动,必然有醒狮助兴,这个传统历代相传,经久不衰。承继数千年炎黄文化底蕴,借鉴东方文化文明的精髓,本团覆盖整个广东地区的舞狮演出活动,提供水平的表演服务。
关于醒狮,在广东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yi,死人无数,这时出现了一只神兽,神兽走过的地方,瘟yi全部消失了。为了报答神兽的恩情,乡民们便用竹篾和纸,扎成神兽的样子,配合鼓乐舞动,以表示礼祀之心。
汉代说舞狮起源
汉代来源:相传汉章帝时,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征服此狮,便持续向汉朝进贡,不然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生,被宫人乱棒打,宫人为躲避章帝降罪,所以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光骗过了大月氏青鸟使,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以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标志。所以防制狮子,表演狮子舞。、吊步:在虚步的基础上,提起右腿,支撑腿微曲,右大腿在体前成水平,膝关节放松,小腿自然下垂,脚尖绷直,左与右动作相同,方向相反<。舞狮从此盛行。
唐代说舞狮来源
唐代来源说:在碑使中有对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呈现一只五光十色、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没有歹意,且在阶前滚球,姿势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表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一起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假脸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南狮门户很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金镀双眼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