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电能质量系列模块标准
(1)电能质量指标标准八项:①供电电压偏差(GB/T 12325-2008);②电压波动和闪变(GB/T 12326-2008);③公用电网谐波(GB/T 14549-1993);④三相电压不平衡(GB/T 15543-2008);⑤电力系统频率偏差(GB/T 15945-2008); ⑥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GB/T 18
APF模块价格
有源电能质量系列模块标准
(1)电能质量指标标准八项:①供电电压偏差(GB/T 12325-2008);②电压波动和闪变(GB/T 12326-2008);③公用电网谐波(GB/T 14549-1993);④三相电压不平衡(GB/T 15543-2008);⑤电力系统频率偏差(GB/T 15945-2008); ⑥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GB/T 18481-2001);⑦公用电网间谐波(GB/T 24337-2009); ⑧电能质量 电压暂降与短时中断(GB/T 30137-2013)
(2)电能质量测量准:电能质量监测设备通用要求(GB/T 19862-2005)。
(3)相关设备的标准:半导体变流器与供电系统的兼容及干扰防护导则(GB/T 10236-2006)。
有源电能质量系列模块概念
电能质量可以简单理解为电力系统中电能的质量。在一般情况下,合格的电能质量的评价标准是:恒定的频率、正弦波形和标准电压等。但是由于技术还不够成熟,系统中常出现不完善的调控、运行过程中的操作影响、外来的种种干扰和各种故障,以及电网运行、基础设备和供用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电能质量是动态变化的,只要满足一定的变化范围,就是符合标准的。
如何实现有源电能质量系列模块管理?
在数字化及物联网技术不发达的过去,这并不容易,因为隐藏在供电系统中的电能质量问题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需要采集且准确的现场数据,并加以分析计算,进而预判问题所在及防范措施,不然的话只能被动治理,而不能防患于未然。
数字化及物联网技术,使得电能质量管理变得更为“主动”,可将电能质量问题扼杀于摇篮,避免事故损失:电气系统中的设备之间互联互通,并通过传感器技术,可准确地监测系统各层面的关键数据;强大的数据传输、存储及计算技术,使得本地数据进行云端分析十分便捷;有了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便可预判问题进而采取防范措施。这便是主动式电能质量管理的逻辑:“监测-分析-治理”,将价值经过层层把控,终落地实践。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