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结果及分析
机柜出风温度测试结果见图 7 所示。参照图5,对图7中各出风截面的温度进行说明:① 1-5测点温度表示出风截面 1 上的温度分布;② 6-8 测点温度表示出风截面2 上的温度分布;③ 9-11 测点温度表示出风截面 3 上的温度分布。
机柜各出风截面温度分布随进风速度的变化曲线,结合表 2 可知,随进风速度的增大,机柜出风温度随之减小,但各出
无尘洁净车间净化
实验结果及分析
机柜出风温度测试结果见图 7 所示。参照图5,对图7中各出风截面的温度进行说明:① 1-5测点温度表示出风截面 1 上的温度分布;② 6-8 测点温度表示出风截面2 上的温度分布;③ 9-11 测点温度表示出风截面 3 上的温度分布。
机柜各出风截面温度分布随进风速度的变化曲线,结合表 2 可知,随进风速度的增大,机柜出风温度随之减小,但各出风截面上的温度分布趋势随进风速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冬季,在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也可以采用制冷系统中的冷却水系统,替代干盘管的冷源,达到节能的目的。当进风速度为 0.99 m/s 时(即工况 1),随着测点位置的升高,测点 1 至测点 5 的温度(即出风截面 1 上的温度)逐渐升高,从 31.6℃升高至 47.1℃,并且测点 4 到测点 5 温度升高迅速,增加了近8.4℃;测点 6 至测点 8 的温度(即出风截面 2 上的温度)同样逐渐升高,并且测点 7到测点 8的温度升高迅速,增加了近11.1℃;测点9至测点11的温度(即出风截面 3 上的温度)有先减后增的趋势,但测点 10 仅比测点 9 减少了0.4 ℃,测点 11 却比测点10 增加了将近 11℃。


当机柜的进风速度约为1.4 m/s 时,机柜出风温度分布比较均匀,冷空气的利用效率较高,有利于提高机柜的换热效率,因此,建议机柜的进风速度在 1.4 m/s 左右为宜。
5 结论
(1)空调明确下送风遵循“先冷设备,后冷环境”的原则,直接将冷空气从活动地板风口送入机柜内,加大了冷却温差,可以适当提高回风温度,减少送风量,从而减少空调风系统的输送能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风量、小焓差设计和空调风系统能耗的矛盾。
(2)当机柜的进风速度约为 1.0m/s 时,机柜上部出风温度比下部出风温度明显较高,随进风速度的增大,机柜上部出风温度与下部出风温度之间的差值逐渐减小,当进风速度达到2.0m/s时,机柜内部温度分布基本呈现下热上冷的现象。
(3)当机柜的进风速度约为 1.4 m./s 时,机柜出风温度分布比较均匀,冷空气的利用效率较高,因此,建议机柜的进风速度在1.4 m/s 左右为宜。


空调水系统设计
一般空调的冷源采用冷水机组供应冷冻水(7~12 ℃),在原有冷水冷量不够或没有冷水系统的情况下,也可采用风冷一体系统;空调加热多采用热水(50~60 ℃),以达到温度均匀的目的。空调加湿一般采用蒸汽(0.2 MPa)加湿。
近年来,通过分析国外工程公司的设计方案发现,对于生产的系统设计,国外倾向 于采用纯蒸汽加湿
(1)所有空调通风系统的风机均与本建筑物内的消防报警系统联锁。
(2)风管在穿过防火墙、防火分区、伸缩缝、楼板时,均应安装防火阀,且防火阀与本空调系统内的所有通风空调设备联锁。3个工况的机柜发热量基本相等,约为4995W,进风口尺寸相同,均为360mm×630mm,进风温度基本相等,为15。当空调系统内的任意一个防火阀动作关闭时,该系统内所有通风空调设备都会停止运行,同时系统会将该防火阀关闭的信号发送至消防中心,进行消防报警。
(3)消防排烟措施,应尽可能采用自然排烟的方式,对于不能满足自然排烟要求的区域,需设置机械排烟系统。非单向流主要是靠送入的洁净空气来冲淡与稀释室内、区内的污染物以维持其洁净度。当发生火灾时,启动相应区域的消防排烟系统,保证火灾现场的人员能安全撤离。一般可设计2套机械排烟系统,一套用于走廊和外包间的排烟,另一套用于洁净区走廊的排烟。由于洁净区走廊是地上密闭空间,因此要设计一套排烟补风系统,当洁净区走廊的排烟设备开启时,补风系统随之开启。
(4)排烟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排烟口、排烟防火阀、280℃防火阀、消防排烟风机、排烟风管等。若应急使用,则必须在出水管上装一个用于调节出水量的闸阀(或用木头等物堵小出水口),以减小流量,防止电机过载。其中,排烟口为常闭型,当发生火灾时,可通过火灾自动报警装置联动开启排烟区域的排烟口,同时还应在现场设置手动开启装置,作为备用。当系统中任意一个排烟口开启时,应随之联锁开启相应的排烟防火阀和排烟风机。另外,在消防排烟系统启动15 s内,应自动关闭本区域与消防排烟系统无关的所有通风空调系统,并且在排烟温度高于280 ℃时,关闭排烟防火阀。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