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格栅。拦截较大杂物,保证泵前进水颗粒物的去除,在调节池进水端选用5mm粗格栅,出水端3mm细格栅。
2)调节池。由于生活污水间歇排放的特点,需设调节池对水质和水量调节,调节池为地下钢砼结构。
3)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工艺主要是利用厌氧生化处理的前级反应机理,参与反应的微生物主要以兼性菌为主。经水解酸化处理,将大分子状态的有机污染物经分解
屠宰废水处理设备
1)格栅。拦截较大杂物,保证泵前进水颗粒物的去除,在调节池进水端选用5mm粗格栅,出水端3mm细格栅。
2)调节池。由于生活污水间歇排放的特点,需设调节池对水质和水量调节,调节池为地下钢砼结构。
3)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工艺主要是利用厌氧生化处理的前级反应机理,参与反应的微生物主要以兼性菌为主。经水解酸化处理,将大分子状态的有机污染物经分解为生化性强的小分子物质,改善和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和溶解性,提高COD的去除率。
4)缺氧池。主要进行反硝化作用将硝态氮转化成氮气。
5)好氧池。采用活性污泥法,用8根BZ-500无堵塞微孔曝气管,溶解氧质量浓度>2mg/L,污泥沉降比(SV30)控制在30%左右。
6)MBR池。来自调节池的污水在反应器内经过好氧微生物降解后通过膜组器,由于膜孔径为亚微米级,可拦截有害的细菌、病毒等,并把分解污染物的微生物菌群保持在反应器内,达到降解和固液分离的效果,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有害微生物,颗粒杂质,悬浮物等。池中采用新型弹性立体填料,比表面积大,微生物易挂膜,脱膜,在同样有机物负荷条件下,对有机物去除率高,能提高空气中的氧在水中溶解度。
MBR膜运行一段时间后,悬浮物和微生物会吸附在膜表面或膜孔内壁,造成膜污染。采用气体增强吹扫和反洗方式,大大延缓了膜污堵,并在跨膜压差较大时采用NaClO溶液浸泡清洗,浸泡清洗后通量恢复情况良好。
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造价10.6万元,其中膜片1.2万元,其余设备9.4万元。运行成本主要包括电费、药剂费、人工费,通过半年的运行,日均费用为54元,平均水处理成本为1.8元/m3。
第二我们要观测的是出水的悬浮固体(SS)。此外,鼓励利用再生水的政策,也将对污水深度处理业务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生物处理单元中,SS经格栅沉淀等预处理后会绝大部分被去除,剩余一部分的SS在曝气池中大部分被活性污泥吸附,只有少部分被出水带走。其余情况下,当生化处理单元活性污泥的生长出现变化如污泥膨胀现象等,导致污泥的沉降性能较差,这样部分活性污泥就会随着出水上浮外漂,造成出水SS升高。所以,通过测定出水的SS就可以判断系统的运行效果。一般运行效果好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出水SS小于20mg/L。
(一)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的指标
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指标主要也是有两个展现模式,一个是污泥沉降比(SV),一个是污泥容积指数(SVI)。
污泥沉降比(SV),又称30min沉淀率。是指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所形成的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以%表示。
这是在我们实际设备调试利用中常见,也简易反应污泥生长状态的一个数值,一般选取1000ML的量筒来测量更为准确一点,通过判断沉降速度、沉降比、污泥状态等等来更快更好的将活性污泥培养成功。
污泥沉降比(SV)能够基本反映正常运行曝气池的活性污泥量,可用以控制、调节剩余污泥的排放量,还能通过它及时地发现污泥膨胀等异常现象。处理生活污水一般将SV控制在20%~30%之间。
污泥容积指数(SVI),简单称之为污泥指数。是指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1g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mL计。
SVI较SV更好地反映了污泥的沉降性能,其值过低,说明活性污泥无机成分多,泥粒细小密实。过高又说明污泥沉降性能不好。生活污水处理的SVI值介于50~150之间。
以上我们介绍了活性污泥法中通过几个指标来判断污泥的生长状况,希望能给大家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调试的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帮助。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