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0日,一面直径4.2米、高2.6米、重达7吨的巨大铜鼓,经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苗族乡上朝韦氏民间铜鼓铸造厂20个工人长达6个多月的日夜,终于铸造出炉,作为迎接新年的“贺礼”。1972年在西林县普驮粮站出土四面铜鼓,同时伴出青铜器、玉石器四百多件,通过对比研究,确定它们属西汉前期。该铜鼓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设计制
壮族铜鼓铸造厂
2016年1月10日,一面直径4.2米、高2.6米、重达7吨的巨大铜鼓,经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苗族乡上朝韦氏民间铜鼓铸造厂20个工人长达6个多月的日夜,终于铸造出炉,作为迎接新年的“贺礼”。1972年在西林县普驮粮站出土四面铜鼓,同时伴出青铜器、玉石器四百多件,通过对比研究,确定它们属西汉前期。该铜鼓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韦启参兄弟俩设计制作。铁匠出身的兄弟俩,自上世纪90年始采用沙模铸造方法了铜鼓铸造中的道道难关,经过多年揣摩、反复试验,在历经数不清的失败之后,终于掌握了一次性成型铸造技艺和其他核心技艺。该面铜鼓是目前世界大铜鼓,将于2016年1月16日在广西桂林市为铜鼓举行吉尼斯世界纪录评审活动。
据研究,铜鼓的年代晚到清代中晚期,也就是说,我国民间铸造铜鼓活动在清代以后就己经停止,铸造技术也随之失传。目前铜鼓多摆放于办公居家等场所,适合送外宾,国外友人,集团公司的开业乔迁之吉祥礼品。198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与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研究室(今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合作,对八大类型92面铜鼓取样,分别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和金相检验的方法,对这些铜鼓的合金成分及金属材质进行分析。同时对每面铜鼓的体形大小、器壁厚薄、鼓高与鼓身大径的比值等进行确的测量。①他们分析、测量的数据公布之后,被研究这一领域的许多学者所采用。同时,一些学者根据古代铜鼓在铸造时在铜鼓表面遗留的痕迹,分析了铸造工艺,认为制范面的泥料是经过研磨、筛选或淘洗的细泥配制成的;大多数铜鼓暴露有芯垫.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等采用方形芯垫;冷水冲型、北流型和灵山型鼓的绝大多数,鼓身两侧各有一条合范缝;北流型、灵山型.大多数冷水冲型浇口设在鼓侧的范缝上,缝隙式浇注,使青铜台金熔液沿着铸型自下而上通过缝隙浇口由两面注人型腔,液流乎稳,充填迅速;根据对铜鼓镶嵌痕迹的分析,可知铜鼓的立体蛙饰和其他饰物以及一部分鼓耳应是失蜡法铸造的。这些装饰与鼓身的结合,应是用多块范组台的浑铸法,使它铸接到鼓体上去的。
上述铜鼓铸造试验,所运用的技术、方法,都是现代的,工人的技术也很不错,但铜鼓铸造的难题始终无法克服。铜鼓上的连续回旋形构造.方形的叫雷纹,圆形的叫云纹,这是壮族先民在农业耕种中对求雨的反映。但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铜鼓的和是一个比较热门的工作,浙江、江西等一些乐器厂、工艺品制造厂也相继做过铜鼓的铸造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只是停留在学术研究和一般工艺品的层面,没有得到使用铜鼓的民族的认可。




从现存壮乡铜鼓的数量上来看,广西所藏铜鼓约占总数三分之一还强,居首位。因“蛙鸣即铜鼓(鼓)精”、“鼓声宏者为上”,龟蛙能知天时,故视为神物。1980年古代铜鼓研究会在作了一次普查,当时收世故藏于国内各级博物馆、管理机关和有关大学、研究所的铜鼓,总数为一千三百八十多面,广西各级博物馆、管理所所藏是507面,各地又有铜鼓陆续出土,年平均十面左右,散在民间还不计其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入藏的铜鼓目前已增至三百四十三面,不仅是国内收藏铜鼓多的博物馆,而且也是全世界收藏铜鼓多的博物馆。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