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
太湖石公司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
太湖石并不仅仅产于太湖,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如杭州桐庐县等地也都发现了相似的石头,它们都是受岩溶作用侵蚀的石灰岩,外观也十分相似,被人们称为“北太湖石”。
我国源远流长的赏石文化始终追求意境之美,与宝石、矿物收藏鉴赏不同的是,人们更注重奇石的外形特征,并常常通过丰富的联想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太湖石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它与安徽的灵璧石、广东的英德石和南京的雨花石合称我国“四大名石”。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太湖石以的身姿和神韵成为其中一绝,或堆砌成山,或孤石独立,或雕琢盆景,鬼斧神工,妙趣横生。
产于水中的太湖石色泽于浅灰中露白色,比较丰润、光洁,也有青灰色的,具有较大的皴纹而少很细的皴摺。产于土中的湖石于灰色中带青灰色。性质比较枯涩而少有光泽,遍多细纹,好像大象的皮肤一样,也有称为“象皮石”的。外形富于变化,青灰中有时还夹有细的白纹。太湖石大多是从整体岩层中选择开采出来的,其靠岩层面必有人工采凿的痕迹。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