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Cr 钢丝杠的调质处理 Cr 能增加钢的淬透性,提高钢的强度和回火稳定性,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 截面尺寸大或重要的调质工件,应采用 Cr 钢。但 Cr 钢有第二类回火脆性。 40Cr 工件调质的淬回火,各种参数工艺卡片都有规定,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体 会是:
(一)40Cr 丝杠工件淬火后应采用油冷,40Cr 钢丝杠的淬透性较好,在油中冷却能淬 硬,而且工件的变形、开裂倾
供应T型丝杆来料加工
40Cr 钢丝杠的调质处理 Cr 能增加钢的淬透性,提高钢的强度和回火稳定性,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 截面尺寸大或重要的调质工件,应采用 Cr 钢。但 Cr 钢有第二类回火脆性。 40Cr 工件调质的淬回火,各种参数工艺卡片都有规定,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体 会是:
(一)40Cr 丝杠工件淬火后应采用油冷,40Cr 钢丝杠的淬透性较好,在油中冷却能淬 硬,而且工件的变形、开裂倾向小。但是小型企业在供油紧张的情况下,对形状 不复杂的工件,可以在水中淬火,并未发现开裂,只是操作者要凭经验严格掌握 入水、出水的温度。丝杠螺母是分为单螺母和双螺母,一般单螺母的承载负荷是没有双螺母大,使用周期也没有双螺母寿命长,在以后的保养和维护也没有双螺母方便。
(二)40Cr 丝杠工件调质后硬度仍然偏高,第二次回火温度就要增加 20~50℃, 不然,硬度降低困难。
(三)40Cr 丝杠工件高温回火后,形状复杂的在油中冷却,简单的在水中冷却, 目的是避免第二类回火脆性的影响。回火快冷后的工件,必要时再施以消除应力 处理。车床所以在车削细长轴时,使用三爪跟刀架,因为使用三个支撑爪的跟刀架,能使工件上、下、前、后均不能移动,车削稳定,不易产生振动。 影响调质工件的质量,操作工的水平是个重要因素,同时,还有设备、材料和调 质前加工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
(一)工件从加热炉转移到冷却槽速度缓慢,工件入水的温度已降到 Ar 3 临界点,产生部分分解,工件得到不完全淬火组织,达不到硬度要求。所以小 零件冷却液要讲究速度,大工件予冷要掌握时间。
(二)工件装炉量要合理,以 1~2 层为宜,工件相互重叠造成加热不均匀, 导致硬度不匀。
(三)工件入水排列应保持一定距离,过密使工件近处蒸气膜受阻,造 成工件接近面硬度偏低。
(四)开炉淬火,不能一口气淬完,应视炉温下降程度,中途闭炉重新升温, 以便前后工件淬后硬度一致。
(五)要注意冷却液的温度,10%盐水的温度如高于 60℃,不能使用。冷却 液不能有油污、泥浆等杂质,不然,会出现硬度不足或不均匀现象。
(六)未经加工毛坯调质,硬度不会均匀,如要得到好的调质质量,毛坯应 粗车,棒料要锻打。
(七)严把质量关,淬火后硬度偏低 1~3 个单位,可以调整回火温度来达到 硬度要求。但淬火后工件硬度过低,有的甚至只有 HRC25~35,必须重新淬火, 能只施以中温或低温回火以达到图纸要求完事,不然,失去了调质的意义, 并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梯形丝杠具有自锁功能,由于其螺纹升角小于静摩擦角。
设静摩擦系数为f,则tanα=f α=arc(tan(f)) α就是静摩擦角。
梯形丝杠的重要性能参数为轴向负载和转速 (rpm),这两者的关系可用压力速度 (PV) 曲线透露表现
因为梯形丝杠在运行时使用滑动面支持负载,因此会产生摩擦生热征象,这个过程中,滑动面也会出现磨损。PV 曲线定义了负载和速度的安全运行极限。当负载增大时,必须降低转速,以防止过热和磨损;反之亦然。如许,在负载较小时可以实现高的丝杠旋转速度,而在负载较大时,则丝杠需缓慢运行。必要细致的是,在不增长转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大丝杠的导程来进步丝杠的直线速度。这个方法可以延伸丝杠的使用寿命。建议对梯型丝杠采用油润滑 ,分外是油池润滑或滴油润滑法更有用。油池润滑是适当的方法 ,由于这种方法可以知足苛刻的条件 , 例如高速、重负荷或外部热传递 , 并且使梯型丝杠冷却。梯形丝杠的加工方法例如:车Tr36x6的丝杠(对普车而言)首先算出要加工的各部尺寸公称直经(d)直经¢30不用算中经(d2)公式d2=d-0。滴油润滑适合于中低速度和中轻负荷的情况。






利用切削力和工件受力变形相抵消的原理,采用双刀架对中,即不需要使用中心架,也不需要使用跟刀架,只需采用适当刀具几何角度的双刀“对刀”切削,不但大大减小了工件弯曲变形,而且还能用大进给量,提高切削速度,同时进行粗车、半精车或精车,缩短加工时间,保证加工质量。在车床床鞍上装上前后两个中拖板刀架,中拖板的丝杠也改成左右旋螺纹传动。采用前后两把车刀径向相对安装,半精车车刀正装,精车刀反装,沿同一轴向方向走刀,左右旋转丝杠带动两个中拖板刀架同时作径向进刀或退刀,使两刀同时切削,达到切削力相抵消的目的。梯形丝杠的主要性能参数为轴向负载和转速(rpm),这两者的关系可用压力速度(PV)曲线表示。为了使切削力平衡,精车刀需采用0°后角或小负后角,增加精车刀所产生的切削力,使之与半精车(切削余量大)所产生的切削力相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