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中加入的NaOH溶液量以脱氨后废水的pH值为标准在处理方法中对废水行脱氨处理,通过向废水加入NaOH溶液调节废水的酸碱度,一方面实现由空气吹扫废水进行的脱氨处理,并利用NaOH作为调节碱以避免空气吹脱过程除氨气污染物外的杂质污染物的逸出,以保证后续步骤的氨回收效果及空气处理效果;另一方面控制脱氨后废水的pH值,以保证废水的脱氨效果,使废水中氨氮含量小于25mg/L,达到GB
氨氮废水处理原理
废水中加入的NaOH溶液量以脱氨后废水的pH值为标准
在处理方法中对废水行脱氨处理,通过向废水加入NaOH溶液调节废水的酸碱度,一方面实现由空气吹扫废水进行的脱氨处理,并利用NaOH作为调节碱以避免空气吹脱过程除氨气污染物外的杂质污染物的逸出,以保证后续步骤的氨回收效果及空气处理效果;另一方面控制脱氨后废水的pH值,以保证废水的脱氨效果,使废水中氨氮含量小于25mg/L,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表4中二级排放标准的要求。废水中加入的NaOH溶液量以脱氨后废水的pH值为标准进行调控,使脱氨后废水的pH值维持在10.5~11.5。脱除的氨氮污染物以氨气形式随空气进入到氨回收过程进行回收,依次经由一级脱氨吸收液对大部分氨气进行级循环喷淋吸收,形成以硫酸铵为主的循环吸收液,再经由二级脱氨吸收液和补充的稀硫酸溶液对剩余少量氨气进行第二级循环喷淋吸收,形成以为主的循环吸收液;并通过控制一级脱氨吸收液的pH值维持在4.5~6.5范围,调控稀硫酸溶液的补充喷淋量,从而实现对脱除空气中氨气的吸收,使经吸收处理后气体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标准;另外,通过限定补充喷淋的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含量(30%),以及回收的一级脱氨吸收液的pH值范围(4.5~6.5),使回收的一级脱氨吸收液达到硫酸铵浓度40%即近饱和溶液,满足直接制备固体硫酸铵的标准,同时不会出现在吸收塔内析出晶体的问题。

天然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实际是不溶性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 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的其它同性离子的交换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吸附过程。用离子交换法去除氨氮时,常用离子交换剂沸石、活性炭等,也有研究采用合成树脂。但天然离子交换剂价格便宜且再生容易;采用合成树脂,预处理工序和再生系统均较复杂,且树脂寿命短,应用上受一定限制。
肖举强等证明活化沸石去除氨氮的效果优于活性炭。陶颖等采用天然沸石去除污水中氨氮效果明显,成功将污水深度处理。刘玉亮等的静态、动态和再生实验结果表明,斜发沸石静态饱和吸附量为3. 1 g/ 100 g ,再生后有效寿命可达140 h 以上。Rozic 等也进行了用沸石和粘土类矿物去除氨氮的试验。研究表明,用天然沸石为离子交换剂时,其对氨氮的去除能力与水中氨氮的初始质量浓度有关,在初始质量浓度小于100 mg/L 时,氨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60. 0 %以上,且随初始质量浓度的降低去除率增加,当初始质量浓度超过100 mg/L 时,氨氮的去除率迅速下降。

废水氨氮几种常见处理方法
废水氨氮几种常见处理方法原理和特点
生物法:指废水中的氨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硝化和反硝化等反应,终形成氮气,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效果。
特点:生物脱氮法可去除多种含氮化合物,二次污染小且比较经济,因此在国内外运用。不足是占地面积大,低温时去除效率低。
化学法:投加化学药剂,药剂中的有效成分使之与氨氮反应,变成无毒无害的气体挥发,达到去除氨氮的效果。

氨氮对水体的危害很大,氨氮是各类型
氨氮对水体的危害很大,氨氮是各类型氮中危害影响的一种形态,是水体受到污染的标志,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与COD一样,氨氮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氨氮氧化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发黑发臭。氨氮中的非离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性的主要因子,对水生生物有较大的毒性,其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同时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为藻类生长提供营养源,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