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变的产生可能会是在自然状态下,也可能是由于人为实现的。前者称为自发突变,后者称为诱发突变。自发突变通常频率很低,每10万个或1亿个碱基在每一世代才发生一次基因突变。与自发突变不同的是,诱发突变是一种人工突变,它是用诱变剂所产生的。诱发突变实验始于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H.J.马勒用X射线处理果蝇,获得比自发突变高9~15倍的突变率。此后,除一些高能射线外,一些化学物质,如5-嗅
Ras(G13D) Mouse
突变的产生可能会是在自然状态下,也可能是由于人为实现的。前者称为自发突变,后者称为诱发突变。自发突变通常频率很低,每10万个或1亿个碱基在每一世代才发生一次基因突变。与自发突变不同的是,诱发突变是一种人工突变,它是用诱变剂所产生的。诱发突变实验始于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H.J.马勒用X射线处理果蝇,获得比自发突变高9~15倍的突变率。此后,除一些高能射线外,一些化学物质,如5-嗅尿、亚等,还有一些超高温、超低温,都可用作诱变剂来提高突变率。
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抗体能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
抗体就是球蛋白,是改变了的球蛋白分子。由特异性抗原刺激产生,抗体的产生是由于抗原侵入人体后引起各种细胞相互作用,使淋巴细胞中的B细胞分化增殖而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可产生分泌抗体。
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本身不能直接溶解或杀伤带有特异抗原的,通常需要补体或吞噬细胞等共同发挥效应以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导致病理损伤。然而,抗体可通过与病毒或的特异性结合,直接发挥中和病毒的作用。
抗体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与一般球蛋白相同:不耐热,60~70℃即被破坏。各种酶及能使蛋白质凝固变性的物质,均能破坏抗体的作用。抗体可被中性盐类沉淀。在生产上常可用硫酸铵或硫酸钠从中沉淀出含有抗体的球蛋白,再经透析法将其纯化。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