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变的产生可能会是在自然状态下,也可能是由于人为实现的。前者称为自发突变,后者称为诱发突变。自发突变通常频率很低,每10万个或1亿个碱基在每一世代才发生一次基因突变。与自发突变不同的是,诱发突变是一种人工突变,它是用诱变剂所产生的。诱发突变实验始于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H.J.马勒用X射线处理果蝇,获得比自发突变高9~15倍的突变率。此后,除一些高能射线外,一些化学物质,如5-嗅
Ras(G13D)
突变的产生可能会是在自然状态下,也可能是由于人为实现的。前者称为自发突变,后者称为诱发突变。自发突变通常频率很低,每10万个或1亿个碱基在每一世代才发生一次基因突变。与自发突变不同的是,诱发突变是一种人工突变,它是用诱变剂所产生的。诱发突变实验始于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H.J.马勒用X射线处理果蝇,获得比自发突变高9~15倍的突变率。此后,除一些高能射线外,一些化学物质,如5-嗅尿、亚等,还有一些超高温、超低温,都可用作诱变剂来提高突变率。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1个基因内部可以遗传的结构的改变。又称为点突变,通常可引起一定的表型变化。广义的突变包括染色体畸变。狭义的突变专指点突变。实际上畸变和点突变的界限并不明确,特别是微细的畸变更是如此。型基因通过突变成为突变型基因。突变型一词既指突变基因,也指具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个体。

所谓自发突变是指未经诱变剂处理而出现的突变。从诱变机制的研究结果来看,自发突变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背景辐射和环境诱变。短波辐射在宇宙中随时都有,实验说明辐射的诱变作用不存在阈效应,即任何微弱剂量的辐射都具有某种程度的诱变作用,因此自发突变中可能有一小部分是短波辐射所诱发的突变,有人估计果蝇的这部分突变约占自发突变的 0.1%。此外,接触环境中的诱变物质也是自发突变的一个原因。

诱变剂接触 DNA以前必须首入细胞,才能诱发突变。高等植物对于紫外线的诱变作用较不敏感的原因就是因为紫外线不易穿透它的细胞壁。化学药品的渗透和细胞膜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鼠沙门氏菌有一个改变细胞膜成分的突变型深度粗糙 (rfa),它使细胞膜对于许多的渗透性增大,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许多化学诱变剂的敏感性。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