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果提高传热系数K
增强换热器传热效果积极的措施就是设法提高设备的传热系数(K)。
换热器传热系数(K)的大小实际上是由传热过程总热阻的大小来决定,换热器传热过程中的总热阻越大,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也就越低;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越低,换热器传热效果也就越差。
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其总热阻是各项分热阻的叠加,所以要
螺旋板换热器报价
如何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效果提高传热系数K
增强换热器传热效果积极的措施就是设法提高设备的传热系数(K)。
换热器传热系数(K)的大小实际上是由传热过程总热阻的大小来决定,换热器传热过程中的总热阻越大,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也就越低;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越低,换热器传热效果也就越差。
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其总热阻是各项分热阻的叠加,所以要改变传热系数就必须分析传热过程的每一项分热阻。如何控制换热器传热过程的每一项分热阻是决定换热器传热系数的关键。
上述三方面增强传热效果的方法在换热器都或多或少的获得了使用,但是由于扩展传热面积及加大传热温差常常受到场地、设备、资金、效果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强,所以,当前换热器强化传热的研究主要方向就是:如何通过控制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来提高换热器强化传热的效果。(14)板片间间距由于板片间通道很窄,一般只有2—5mm,当换热介质含有较大颗粒或纤维物质时,容易堵塞。我们现在使用提高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的技术就是:在换热器换热管中加扰流子添加物,通过扰流子添加物的作用,使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分热阻大大的降低,并且来达到提高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的目的。
影响换热器压降的因素
折流杆式换热器以杆式支撑替代原弓形挡板,具有抗振、低压降等优点。4换热器应根据系统阻力情况进行排污,在系统开始运行时,应加强排污。其与传统的折流板管壳首先假定对影响换热器压降因素的分析可知,从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型/号标准中查到500式换热器相比较,在内部结构上有较大变化。壳程内部采用折流杆组成的折流栅做管间支撑,从而使壳程流体由横向流动变为平行流动,这不仅较大减少了传热死区,而且大幅度减少了流体因反复折流而造成的壳程流体阻力损失。
壳程流体在非传热界面区域,如管间支撑物的局部处,形体阻力损失很小,而大部分的流体压降可用来促进传热界面上的流体湍流,从而在低输送功的情况下,获取较高的传热膜系数。壳管式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的优缺点分析(1)传热系数高板式换热器由于不同的波纹板相互倒置,构成复杂流道,使流体在波纹板间流道内呈旋转三维流动,能在较低的雷诺效(~般Re=50~200)下产生紊流,所以传热系数高,一般认为是壳管式的3~5倍。如某厂应用同种负荷的折流杆换热器与折流板换热器,折流杆换热器压降减少到50%,设备总传热系数提高35%.因此在一定的雷诺数下,采用折流杆式换热器替代传统的折流板换热器具有优越性。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的折流板采用弓形板式支撑。弓形折流板的设置提高了壳程内流体的流速和湍流的程度,提高了传热效率。但是流体在壳程内的流动时而垂直于管束,时而又平行于管束,从而增加了流体的流动阻力。
列管式卧式换热器和固定管板式
换热器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形管换热器;填料函式换热器。
套管式列管换热器的核心是由众套管形成的套管束,其设备主要结构由筒体、封头、管板及套管束等组成。u=1387329419,2029473851&f=21&gp=0_副本。两侧封头与筒体相连,筒体两端各固定两道管板,两端共四道管板。由套管束构成换热管束,管束中每组套管均由一根内管及一根外管组成。其中,套管中各外管固定在两道内管板上,套管中各内管固定在两道外管板上。
这种结构,在其加热器内部形成三个流体流动的空间:内流空间——封头与外管板之间及管束中各内管内部的空间构成;外流空间——由筒体、内管板及管束中各外管外部的空间构成;间流空间——由筒体、内管板、外管板三者之间及管束中各外管内部与各内管外部的环形流道在内的空间构成。如何控制换热器传热过程的每一项分热阻是决定换热器传热系数的关键。很显然。这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换热器结构形式,由于它具有三个流体流动的空间,所以它不仅适用于二相流体的换热,而且它也适用与三相流体间换热。
列管式换热器是目前化工及酒精生产上应用一种换热器。E由“起动”转入“运行”,电流正常后,迅速开启出口阀门,在泵出口阀门关闭的情况下,泵连续工作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它主要由壳体、管板、换热管、封头、折流挡板等组成。所需材质 ,可分别采用普通碳钢、紫铜、或不锈钢制作。壳程的进出口管直接焊在壳体上,管板外圆周和封头法兰用螺栓紧固,管程的进出口管直接和封头焊在一起,管束内根据长度设置了若干块折流板。这种换热器管程可以用隔板分成任何程数。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