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P核算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首先,确定评估与核算的地域范围。根据评估目标,确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空间范围。核算地域可以是行政区域,如村、乡、县、市或省(区)等,也可以是功能相对完整的生态地域单元,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场、一个湖泊等,或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组合而成的特定地域单元。
其次,编制生态产品清单。根据评估范围的生态系统类型,调查评估范围的生态产品的种类
GEP核算
GEP核算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首先,确定评估与核算的地域范围。根据评估目标,确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空间范围。核算地域可以是行政区域,如村、乡、县、市或省(区)等,也可以是功能相对完整的生态地域单元,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场、一个湖泊等,或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组合而成的特定地域单元。
其次,编制生态产品清单。根据评估范围的生态系统类型,调查评估范围的生态产品的种类,编制生态产品名录。
再次,进行生态产品功能量核算。根据生态产品清单,研究各项生态产品功能量的核算方法与模型,调查核算评估范围内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各类生态产品的功能量。
zui后,确定各类生态产品的价格。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价值法、假设市场价值法等相关的价值评估方法,确定每一类生态产品的参考价格或货币价值。在生态产品功能量核算和参考价格基础上,核算各类生态产品的货币价值,再对各类生态产品的价值加总,就得到评估地域内的生态产品总价值(GEP)。

GEP核算让生态家底变得一目了然,对于各地因地制宜的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具有积极的指挥棒作用。近年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的提出,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再到去年首1个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发布,GEP核算作为生态考核量化的抓手,正与GDP一起成为衡量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标尺。
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度量一直是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难点。针对非市场价值难以量化的问题, 有学者构建了价格与偏好相组合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指标体系, 初步实现了评价指标的整合。然而, 即便确定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量, 并不一定能够在空间上刻画生态系统服务间的供需关系。这是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空间位置上是不匹配的, 由此形成了生态系统服务原位流、定向流和全向流。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深度刻画, 即需要完成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表征。但在目前国内外研究中, 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量化仍多集中供给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制图案例很少, 全1面刻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空间关系仍比较困难。

面向众多可持续发展目标, 有必要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探索不同目标的达成路径。该路径同样可以拆解为宏观尺度的成本收益核算和局地尺度的利益相关者意愿。对于价值化误差较小的生态资产指标, 可以直接通过比较生态资产与其他资产的价值增减关系, 从而判断在该情景设置下区域人地耦合系统是否是可持续的。对于不易价值化的生态资产指标, 可以对比居民的感知偏好在不同情景下的赋值差异, 排序得出局地人地耦合系统可持续性zui高的情景, 并进一步判断该局地zui优情景下区域系统能否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就是说, 考虑到生态资产核算方法自身的不确定性, zui终的决策情景不一定是总价值zui大, 也可以是总偏好zui优, 但区域具体选择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一定将是生态资产供给方和受益方在主观意愿上共同接受的方案。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