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防”指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混凝土结构自身防水能力和采用其他防水措施,使工程具有一定防止地下水渗入的能力。
“排”是利用自流排水条件或机械排水法将地下水排走,为工程堵漏防水创造有利条件。
“截”是在工程所在地的地表设置排水沟、截洪沟、导排水系统,将地表水、雨水
楼板渗水维修
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防”指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混凝土结构自身防水能力和采用其他防水措施,使工程具有一定防止地下水渗入的能力。
“排”是利用自流排水条件或机械排水法将地下水排走,为工程堵漏防水创造有利条件。
“截”是在工程所在地的地表设置排水沟、截洪沟、导排水系统,将地表水、雨水尽快走,防止和减少雨水,裂隙水进入工程。
“堵”是在围岩、结构、内衬有裂隙水或渗透水时,采用注浆、嵌填、抹面、涂刷防水材料等方法、堵住渗透水,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工程建成后具有良好的防水功能。
“防、排、截、堵”相结合是几种防水方法的结合,而刚柔相济是从材性角度出发,要求在地下工程中采用刚性防水材料与柔性防水材料相合的设防措施。
刚性防水材料具有强度高、寿命长、材料易得、价格低廉等优点,但是作为刚性防水的混凝土结构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大小裂缝。高层建筑地下室拆模后即发现裂缝的事例屡见不鲜,且随时间推移,其宽度及数量均有所增加,由此诱发的渗透水现象时有发生。混凝土结构的裂缝80%是由于结构变形所引起的。当结构物受到温度(水化热、太阳辐射、气温)和温度(失水干缩、塑性收缩、硬化收缩等)变化。地基差异沉降等作用时均可导致开裂。其中以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居多。结构裂缝可造成保护层脱落、钢筋锈蚀、长期强度降低及工程渗透水等各种不利后果,其中导致渗透水的约占60%,相当可观。从物理概念上说水分子,直径约0.3*10-6mm,可以穿过任何肉眼可见的裂缝。因此,即使裂缝很细小,只要裂缝宽度大于0.2mm,且为贯通的,均可引起渗透水。

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主要有以下及格原因:
(1)采用水泥过量过高(水化热大)或坍落度偏大(>160mm)的混凝土,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因温度湿度变化较大而引起开裂。
(2)混凝土是脆性材料,在干湿交替、冻融循环的环境中及各种外力作用下,当应力大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则出现开裂。
(3)混凝土硬化早期(1~7d)失水较快,若养护不及时,不充分都会导致混凝土收缩开裂,一般侧墙养护较困难,故出现的裂缝远多于底板。
在地下工程中混凝土常常受到地下水流酸盐、碳酸盐等侵蚀作用,特别是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我国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对地下工程的混凝土及钢筋所造成的侵蚀性破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外墙渗漏水主要是因墙体砌筑质量不良、外墙洞口处理不当、外墙抹灰或粘贴面砖的质量不合要求等原因引起的;飘窗渗漏水主要是因铝合金或塑钢窗框与墙体连结不牢,密封不严。
墙体砌筑质量不良
在砖砌体的诸种质量通病中,影响外墙渗漏的原因有:
1、 砖层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足80%,竖向灰缝无砂浆(空缝或瞎缝),为雨水渗漏预留了内部通道;
2、 框架结构中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或板底时,未经停歇,即砌斜砖顶至梁、板底,以后随着砌体因灰缝受压缩变形,造成墙体下沉,斜砌砖体与梁、板间形成间隙,外墙抹灰或刮糙时,在此间隙处形成裂缝;
3、 框架柱与填充墙间的拉接筋不满足砖的模数,砌筑时折弯钢筋压入砖层内,形成局部位置砌体与柱间产生较大的间隙,抹灰时该处易产生裂缝。
预防及治理措施:
1、 改善砂浆和易性,推广“三一砌筑法”,严禁用干砖砌墙,确保灰浆饱满度和提高粘结强度;
2、 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应间隔15天后,再将其补砌挤实,并用水泥砂浆将斜向砖缝嵌填密实;
3、 按砖的模数,在框架柱上植筋。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