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控制外加剂的质量是合理使用的前提和基础,外加剂进场检验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指标进行检测。在外加剂采购合同签订时,约定质量争议的解决办法,以免无章可循。外加剂进厂时,首先,应检查质量证明文件是否,如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和产品使用说明书等。其次,在外加剂进场时,应严格检验,不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严禁入罐。其三,外加剂进场后,按品种分类存放,标识清楚,避免因不同品种外
缓凝减水剂
严格控制外加剂的质量是合理使用的前提和基础,外加剂进场检验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指标进行检测。在外加剂采购合同签订时,约定质量争议的解决办法,以免无章可循。外加剂进厂时,首先,应检查质量证明文件是否,如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合格证和产品使用说明书等。其次,在外加剂进场时,应严格检验,不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严禁入罐。其三,外加剂进场后,按品种分类存放,标识清楚,避免因不同品种外加剂搞混、搞错而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其四,外加剂检测试验,主要有两种检验方法,一种是水泥净浆法,另一种是混凝土法。采用水泥净浆法时,静浆流动度宜控制在220~260mm(水灰比0.29)为佳,过大,混凝土容易离析泌水,过小,混凝土流动性差。净浆流动度试验检验方法仅跟踪了水泥的变化,当其它原材料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反映出来。混凝土法,一般选用某一配合比为基准,用生产中的原材料配制搅拌混凝土,观测混凝土的状态1~2h,如符合要求,判定合格,否则调整外加剂。混凝土法应考虑环境温度的影响,尽可能与实际使用环境一致。
外加剂检测结果有出入时,如混凝土减水率波动较大,应取出以往外加剂合格留样进行对比,分析发生变化的原材料是外加剂还是其它原材料。
减水剂对混凝土收缩和裂缝的负影响
减水剂特性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在混凝土坍落度相同条件下,加减水剂的混凝土收缩率要比不加减水剂的混凝土高35%左右,因此,更易造成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如下:
1、减水效果对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的依赖性大
混凝土减水率是一个十分严格的定义,但却会被经常造成误会,在很多不同场合,人们总是借用减水率来表示产品的减水效果。在较低掺量下,以聚羧酸减水剂为例,其已经被证实减水率比其它品种减水剂大得多,具有较好减水效果。但必须注意的是,聚羧酸减水剂与其它减水剂相比,其减水效果受试验条件的影响更大。
在聚羧酸减水剂的塑化效果影响因素中,混凝土中集料的砂率、颗粒级配的影响也较大。聚羧酸减水剂的塑化效果与萘系等其它减水剂相比,其受细集料含泥量影响很大。
2、减水效果对减水剂掺量的依赖性很大
一般情况下,随减水剂掺量增加,混凝土减水率也随之增大,尤其是聚羧酸系减水剂,掺量大小直接影响减水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例外,即到了一定掺量后,减水效果随着掺量增加反而“降低”,这是因为此时混凝土拌合料板结,混凝土出现严重的泌水现象,坍落度法已经不能再表示其流动性。
3、配制的凝土拌合物性能对用水量十分敏感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指标通常反映在保水性、粘聚性、流动性等方面。使用聚羧酸系减水剂配制的混凝土并不总是完全满足使用要求,配制的凝土拌合物的性能对用水量十分敏感,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在实际试验时,目前描述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时通常还用一些术语来形象地表示,例如严重泌水离析起堆扒底、严重露石起堆等。
不同岩性的机制砂石粉对混凝土的影响
机制砂石粉对混凝土影响,公认的是一定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有积极作用。但是实际试验中发现,不同岩性的机制砂石粉对混凝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岩性对混凝土的影响,表现在几个方面:
1、吸水率:钙质石粉比硅质石粉的吸水率要小的多。
2、石粉本身的化学影响:石灰岩石粉具有一定的活性,辉绿岩石粉仅起到填充作用。绿质泥岩可能会对减水剂起到吸附作用。
因此应该分别对待,不同岩性的母材生产的机制砂石粉对混凝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含量限值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骨料中常含有粘土(山砂更严重),粘土对减水剂有强烈的吸附,其吸附量是水泥的约50 倍,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严重。碎石和机制砂中石粉对减水剂的吸附量与水泥相当,说明配制混凝土时石粉含量过高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0.5%以下含泥量或者细度模数2.8~3.1 的砂(特别是河砂)时减水效果会好一些,7% 石粉含量更有益于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