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PV蓄势待发,千亿市场难下咽?
从政策层面来看,“十四五”期间有可能迎来更深层的爆发,从市场端来看,产品与服务路径逐渐清晰。
不过BIPV在范围内都处于起步阶段,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安装规模约1GW,在新增光伏装机规模中只有1%的席位。
多家机构预测,预计“十四五”末,国内BIPV市场规模或达千亿,然而千亿市场的到来,仍需多方努力。围绕BI
bipv组件价格
BIPV蓄势待发,千亿市场难下咽?
从政策层面来看,“十四五”期间有可能迎来更深层的爆发,从市场端来看,产品与服务路径逐渐清晰。
不过BIPV在范围内都处于起步阶段,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安装规模约1GW,在新增光伏装机规模中只有1%的席位。
多家机构预测,预计“十四五”末,国内BIPV市场规模或达千亿,然而千亿市场的到来,仍需多方努力。围绕BIPV上下游相关的企业,蠢蠢欲动,蓄势待发,不过挑战与机遇并存,千亿市场如何吃进嘴里仍需科学规划和理性发展。
BIPV的春天来了?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建筑行业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碳排放比重的一半,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以及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均有减排空间。
过去一年,相较于体量大、依赖性强的制造业,灵活、阻力更小的建筑减碳受到广泛关注。
双碳目标摆在眼前,绿色建筑已成大势。早在两年前,多部委就曾引发相关通知,要求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
事实上,光伏发电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集中式电站一般位于边缘地区,具有稳定的太阳能资源。而分布式发电站则围绕城市、商区和农村,就近发电和并网,这看起来更容易,但整个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BIPV实际上是了双碳目标的密码,一方面通过光伏发电产品进行发电,另一方面利用其建材属性对传统屋顶加以改装,如此一来,工厂、公共建筑以及商用楼宇甚至每家每户的墙面,都能承载这一变化。其中,“整县推进”成为其中受关注的话题。
去年,能源局正式启动分布式整县推进工作,引发各路企业入场;自去年9月公布试点名单以来,陆续进入招标阶段,公开数据显示,今年3月,“整县推进”迎来采购招标高潮,累计采购规模达300GW。
政策推动下,2021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超过集中式,光伏新星崛起。
BIPV大盘点、谁是你心中的BIPV“明珠”
浩浩荡荡、万众瞩目的第十五届(2021)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展览会暨论坛在内外光伏挚友的不舍中圆满落幕。近2000家国内外光伏企业,展台连开三天,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支架等产业链企业齐聚上海,世界各地光伏友们汇集于此,共同见证光伏界的盛世联欢,那么相信大家在本次SNEC大会中必定是收获满满、且满载而归。
BIPV风口已到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重庆、陕西等此前已发布了有关BIPV的政策。建筑科学研究院太阳能应用研究中心测算,截至目前,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可安装光伏400吉瓦,每年竣工建筑面积可安装40吉瓦,潜在市场空间达千亿元。
未来我国BIPV年均新增装机在36吉瓦左右,按照当前价格对应市场规模约为2192亿元。
由于对建学的要求,BIPV各种产品无论对玻璃的数量需求还是质量需求都远高于其他光伏产品。
BIPV技术迭代加快。
目前各大产商都已经提出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成熟BIPV战略,从开始的BAPV,渐渐发展到满足一体化需求的BIPV,到目前,通过加入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电能转换控制装置在BIPV中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以及从建学的角度,BIPV也获得了极大发展,BIPV不断进行技术迭代且进程加快,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加匹配需求的BIPV产品不断出现。
光伏建筑行业深度报告:BIPV扬帆起航
光伏建筑加速成长,BIPV 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
减排背景下绿色建筑大势所趋,光伏建筑行业加速成长
实现双碳目标紧迫性强,欧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经过了50-70年的过渡期,而我国从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 “碳中和”仅用30年的目标,紧迫性强。
建筑行业全过程碳排放高企,减排空间较大。2018年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碳排放比重的51.3%。其中 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为27.2亿吨,占碳排放比重的28.3%,占建筑全过程排放总 量的55.21%;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为1亿吨,占碳排放比重的1%,占建筑全过程排放总量的1.93%;其中较易实现碳减排的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为21.12亿吨,占 碳排放比重21.9%,占建筑全过程排放总量的42.87%。
建筑业减排空间较大。鉴于制造业体量较大,世界对制造业的高需求持续存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有效的绿色减碳,而较为灵活、实现阻力更小的建筑减碳领域得到了更多关注。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减排重要方式,推广绿色建筑大势所趋。在建筑行推广绿色 建筑由来已久,十四五期间,在双碳目标的催化下,绿色建筑铺开已是大势 所趋。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