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度弧形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建成并网
弧形光伏建筑一体化(简称扬明“BIPV”)项目,昨天上午10点40分在苏州建成并网。由6.8万块单晶光伏板拼接而成,面积比“鸟巢”还大,是目前国内BIPV项目。据悉,该项目大每年可提供约4850万千瓦时清洁电力,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约3.8万吨。
扬明是一家集炼铁、炼钢、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钢铁企业,年用电量居常熟
分布式 bipv
跨度弧形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建成并网
弧形光伏建筑一体化(简称扬明“BIPV”)项目,昨天上午10点40分在苏州建成并网。由6.8万块单晶光伏板拼接而成,面积比“鸟巢”还大,是目前国内BIPV项目。据悉,该项目大每年可提供约4850万千瓦时清洁电力,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约3.8万吨。
扬明是一家集炼铁、炼钢、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钢铁企业,年用电量居常熟首位。“把光伏板融入建筑中,既达到超低排放,又能实现企业的低碳发展。”扬明有限公司外协办主任介绍,常见的屋顶光伏是铺设在屋顶之上,而“BIPV”则取代屋顶实现一物两用,不仅能发电,还可以用来遮风避雨。
据介绍,扬明“BIPV”项目面积达17.6万平方米,大跨度223.7米,大棚顶垂直高度58米。记者在现场看到,光伏电池板鳞次栉比铺满楼顶,远远看去,如同一个个庞大的弧面镜。“我们希望通过推动这一项目,探索更多‘光伏+钢铁’的碳中和路径,推动钢厂绿色低碳转型,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国网常熟市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顾说,项目自2021年6月启动建设,光伏装机规模为4.99万千瓦,跨越了码头、矿场、生产厂区多个地段,并且用户内部接线复杂,并网点的选择尤为重要。为保障扬明分布式光伏项目顺利并网,苏州供电公司主动加强对接,克服疫情影响,开辟并网验收绿色通道,通过线上方式完成图纸审查,并提供“一对一”技术支持和服务,全过程指导企业开展验收、并网、结算等工作。
随着BIPV电站的并网发电,扬明正式进入能源“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新模式。据袁燕透露,目前,该项目正在申报世界银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促进项目,并且计划申报大跨度弧形网架结构屋面“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吉尼斯纪录。
截至4月底,苏州分布式光伏装机总量已达206.6万千瓦,占全省分布式光伏装机量约18.7%。据预测,至2025年,苏州累计光伏装机并网容量将达到450万千瓦,占本地机组比重约15%。
BIPV蓄势待发,千亿市场难下咽?
从政策层面来看,“十四五”期间有可能迎来更深层的爆发,从市场端来看,产品与服务路径逐渐清晰。
不过BIPV在范围内都处于起步阶段,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安装规模约1GW,在新增光伏装机规模中只有1%的席位。
多家机构预测,预计“十四五”末,国内BIPV市场规模或达千亿,然而千亿市场的到来,仍需多方努力。围绕BIPV上下游相关的企业,蠢蠢欲动,蓄势待发,不过挑战与机遇并存,千亿市场如何吃进嘴里仍需科学规划和理性发展。
BIPV的春天来了?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建筑行业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碳排放比重的一半,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建筑施工阶段碳排放以及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均有减排空间。
过去一年,相较于体量大、依赖性强的制造业,灵活、阻力更小的建筑减碳受到广泛关注。
双碳目标摆在眼前,绿色建筑已成大势。早在两年前,多部委就曾引发相关通知,要求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
事实上,光伏发电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集中式电站一般位于边缘地区,具有稳定的太阳能资源。而分布式发电站则围绕城市、商区和农村,就近发电和并网,这看起来更容易,但整个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BIPV实际上是了双碳目标的密码,一方面通过光伏发电产品进行发电,另一方面利用其建材属性对传统屋顶加以改装,如此一来,工厂、公共建筑以及商用楼宇甚至每家每户的墙面,都能承载这一变化。其中,“整县推进”成为其中受关注的话题。
去年,能源局正式启动分布式整县推进工作,引发各路企业入场;自去年9月公布试点名单以来,陆续进入招标阶段,公开数据显示,今年3月,“整县推进”迎来采购招标高潮,累计采购规模达300GW。
政策推动下,2021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超过集中式,光伏新星崛起。
满足建筑自用后净产能20%!一座老建筑的BIPV新生
的建筑研究和开发机构,主楼的正前方,有一栋上世纪70年代遗留下来的两层小楼,和周围高楼栉比的环境格格不入。
决心对这栋老楼进行现代化改造。除了不能破坏这栋建筑承载的历史文化外,作为的建筑研究机构,建筑研究院还在改造中注入了低碳环保的建筑理念。
此前的2014年7月,扬明研究中心建筑节能合作项目科研成果上,建成了近零能耗办公建筑,4层的楼建筑面积4025平方米,实际运行供暖、空调及照明能耗仅为北京市普通办公建筑平均能耗的20%。
这一次建筑研究院将这栋两层旧房改造成光电建筑,去年年底交付使用,是低碳环保建筑理念的实践,相比近零能耗办公建筑又更前进了一步,是建筑研究院探索零碳建筑技术又一进展。
两层老楼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将建筑和光伏深度融合,安装光伏系统1500平方米,装机容量235千瓦,预计单位建筑面积年发电量67Kwh/㎡,满足建筑自身用能后净产能量可达20%,实现了建筑由用能迈向产能的实践。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