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保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截至2011年底,在环保市场份额中,美国占据36%,位居;欧洲排名第二;日本排名第三。自20世纪70年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的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工业化与城市化率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十五
环境智能预警
城市环保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截至2011年底,在环保市场份额中,美国占据36%,位居;欧洲排名第二;日本排名第三。自20世纪70年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的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工业化与城市化率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加大了对电力、水泥、钢铁、化工、轻工等重污染行业的治理力度,加强了对城镇污水、垃圾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地拉动了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逐步调整,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已经从初期的以“三废治理”为主,发展为包括环保产品、环境服务、洁净产品、废物循环利用,跨行业、跨地区,产业门类基本的产业体系。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区域削减措施监督管理的通知》(环办环评〔2020〕36号,以下简称《通知》)。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就《通知》出台的背景、编制思路、管理要求等。
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要求,确保新建项目实施后区域环境质量不降低、不恶化,需要严把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准入关口,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具体来说,就是环评工作过程中,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重点行业的重大项目,根据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要求,针对其新增排放量的污染物提出相应的区域削减措施,确保项目投产前腾出环境容量,实现区域“增产不增污”。
如何通过强化监管确保区域削减措施落实到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实践发现,区域削减措施实施过程中存在责任主体不清、监管要求不明确、削减和减排量重复利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组织起草了这个《通知》,明确了工作机制,落实各方责任,为建设项目区域削减措施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近日出台。
《办法》是对《环境标准管理办法》(令第3号,以下简称3号局令)和《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备案管理办法》(令第9号,以下简称9号部令)的整合修订。3号局令和9号部令的发布实施,对推进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指引和规范作用。但是,随着新《环境保》等环境保律法规及新《标准化法》出台,机构改革及职能调整,以及我部对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与实施工作提出新思路,3号局令和9号部令已不适应新的环境管理要求。主要体现在:1、标准类别划分和体系构成不能涵盖法律法规及职能调整赋予我部的环境管理领域;2、标准定位与制订原则不能满足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控等新时期生态环境管理需求;3、不能有效指导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工作;4、缺失标准实施评估和信息公开等管理要求,不能反映生态环境标准管理改革进展。因此,我部组织开展了3号局令和9号部令的修订工作。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