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阳极氧化{阳极氧化}
1936年意大利人Caboni早提出了阳极氧化膜的电解着色技术,德国人Elssner 进一步改进了这个方法,在1940 年申请了。这使电解着色工艺成为工艺化的基础。但是当时正处于第二次的纷乱之中,而后的混乱也使这项工艺发明被忽略了相当一段时间。 电解着色的工业化1960 年浅田太平改进并注册了电解着色。该的特征是,利用交流电为电源,着色溶液采用Co、Ni、Cu、Ag、
张家港做小铝件氧化厂
铝合金阳极氧化{阳极氧化}
1936年意大利人Caboni早提出了阳极氧化膜的电解着色技术,德国人Elssner 进一步改进了这个方法,在1940 年申请了。这使电解着色工艺成为工艺化的基础。但是当时正处于第二次的纷乱之中,而后的混乱也使这项工艺发明被忽略了相当一段时间。 电解着色的工业化1960 年浅田太平改进并注册了电解着色。该的特征是,利用交流电为电源,着色溶液采用Co、Ni、Cu、Ag、Se 的盐类,以及他们的含氧盐作为主成分。浅田已经明确鉴别出电解着色工艺过程的几个阶段。包括金属离子进入阳极氧化膜的微孔中,由于电解还原转化成着色的物质等。技术转让权由ALCAN公司获得,通过它所属的铝实验室有限公司以高标名称Anolok-1 向全世界很多转让推广这个技术,从此二次电解着色法得到普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的10年间掀起了电解着色法的研究高潮,每年有数百篇的文献被发表,研究涉及到元素周期表上几乎所有的可溶性金属盐。氧化膜的截面图表明氧化膜孔基本上是管状结构,氧化膜发生溶膜反应基本上是在孔的底部发生的。


阳极氧化
1.铝件洗油处理后,应立即进行氧化,不应放置过久。铝件制作氧化膜时,要全部浸入电解液中,槽电压从头至尾要平稳一致,同一批产品,必须完全一致,这一点即使在染色时亦应遵循。
2.在阳极氧化过程中,电解质中溶液的铝、铜、铁等不断增加,影响铝的光泽等。当铝含量大于24克/升,铜大于0.02克/升,铁含量大于2.5克/升时,电解液应考虑更换。
3.购买原料与染料要选择纯度高的产品,因一般杂质稍多或掺有元明粉、糊精时,染色效果不佳。

铝氧化导电性
有的。 有一种铝转化膜工艺,称之为“铝及铝合金铬酸盐转化膜”,铝和铝合金按此工艺进行氧化后,不仅提高了铝的防护能力,同时还能导电,是专为既要提护能力又要导电的铝及铝合金电子产品而设计的。耐手指纹更不成问题。这种工艺在电子产品中使用十分普遍,加工成本很低,技术难度,是铝及铝合金制件的导电、防护方法,还常用作铝及铝合金油漆前的底层。其作用是作为制品经某些脱脂方法脱脂后的补充处理,以便进一步清理表面附着的油污赃物。*****看本版的精华,你就明白了.---->

铝合金无极氧化
阳极氧化的种类
阳极氧化按电流形式分为:
直流电阳极氧化,
交流电阳极氧化,脉冲电流阳极氧
化。按电解液分有:硫酸、草酸、铬酸、
混合酸和以磺基有机酸为主溶液的自
然着色阳极氧化。按膜层性子分有:普通膜、硬质膜(厚膜)、瓷质膜、光亮修
饰层、半导体作用的阻挡层等阳极氧化。铝及铝
合金常用阳极氧化方法和工艺
条件见表
-5
。其中以直流电硫酸阳极氧化法的应用为普遍。
4
、阳极氧化膜结构、性质
阳极氧化膜由两层组成,多孔的厚的外层是在具有介电性质的致密的内层上上成
长起来的,后者称为阻挡层(也称活性层)
。用电子显
微镜观察研究,膜层的纵
横面几乎全都呈现与金属表面垂直的管状孔,它们贯穿膜外层直至氧化膜与金属
界面的阻挡层。以各孔隙为主轴周围是致密的氧化铝构成一
个蜂窝六棱体,称
为晶胞,
整个膜层是又无数个这样的晶胞组成。阻挡层是又无水的氧化铝所组成,
薄而致密,具有高的硬度和阻止电流通过的作用。阻挡层厚约
0.03-0.05
μ
m
,
为总膜后的
0.5%-2.0%。氧化膜多孔的外层主要是又非晶型的氧化铝及小量的
水合氧化铝所组成,此外还含有电解液的阳离子。
当电解液为硫酸时,膜层中
硫酸盐含量在正常情况下为
13%-17%
。氧化膜的大部分优良特性都是由多孔外
层的厚度及孔隙率所觉决定的,它们都与阳极氧化条
件密切相关。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