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新鲜空气,是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如何让蓝天成为常态
四个重点:突出重点改善因子,即PM2.5、雾霾天气;突出重点区域,包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长三角、汾渭平原及其他重点地区;三是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包括钢铁、火电、水泥、玻璃、焦化、石化以及机动车、散煤燃烧等;四是突出重点时段,秋冬季污染比平常重。
四个结构则包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
污染源分析
蓝天白云、新鲜空气,是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如何让蓝天成为常态
四个重点:突出重点改善因子,即PM2.5、雾霾天气;突出重点区域,包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长三角、汾渭
平原及其他重点地区;三是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包括钢铁、火电、水泥、玻璃、焦化、石化以及机动车、散煤燃烧等;四是突出重点时段,秋冬季污染比平常重。
四个结构则包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以及用地结构
《通知》在编制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思路:
一是明确各方责任。建设单位应积极推动落实区域削减措施在项目投产前完成,削减措施落实前不得排污。出让减排量的排污单位是落实削减措施的主体,应做出承诺并按时完成,并依法申请变更其排污许可证。地方对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区域削减措施中涉及由地方落实的工作,地方应主动落实。环评单位对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措施形成的减排量等测算准确性负责。评估单位对区域削减措施进行技术评估,对其可靠性和合理性提出的技术评估意见。
二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生态环境部门在对建设项目进行环评和许可事中事后监管时,重点检查其区域削减措施落实情况,对不落实的进行责任追究,并依托大数据、信息公开等手段推动削减措施的落实。如发现地方有未按承诺落实削减工作、提供治理措施、重复使用减排量的行为,视情采取通报、约谈、限批等措施;如由于区域削减工作不力导致区域环境质量恶化,问题突出的纳入或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三是做好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建设项目建成后申领排污许可证时,如未完成区域削减措施,排污许可证核发部门不予核发其排污许可证。对于来自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固定污染源采取的削减措施,排污许可证核发部门及时将出让减排量的排污单位拟采取的削减措施、削减量、出让量和出让去向在排污许可证中进行记录。
四是做好与总量控制制度的衔接。区域削减措施完成后,由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完成的削减措施和减排量使用情况形成管理台账,与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管理制度进行衔接。

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做好COP15筹备,积极推动“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各项谈判进程,编制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深化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确保核与辐射安全。推动更多省份建立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建设,完善核与辐射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强化核1电、研究堆核安全监管,协助推进核1电废物处置,推动历史遗留核设施退役治理,加快推进放1射性污染防治。
落实“高水平发展”要求,实现规模化监测向高质量监测的新跨越。围绕污染成因和变化趋势,开展点位优化、组分分析等,及时掌握污染传输影响及规律。以“自动为主、手工为辅”为原则,加快建设适用于考核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深化部门合作,加快构建生态监测体系,拓展社会、经济、资源等因素综合分析。
坚持以搭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平台为抓手,加快提升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现代化水平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