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新鲜空气,是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如何让蓝天成为常态
四个重点:突出重点改善因子,即PM2.5、雾霾天气;突出重点区域,包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长三角、汾渭平原及其他重点地区;三是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包括钢铁、火电、水泥、玻璃、焦化、石化以及机动车、散煤燃烧等;四是突出重点时段,秋冬季污染比平常重。
四个结构则包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
污普信息化
蓝天白云、新鲜空气,是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如何让蓝天成为常态
四个重点:突出重点改善因子,即PM2.5、雾霾天气;突出重点区域,包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长三角、汾渭
平原及其他重点地区;三是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包括钢铁、火电、水泥、玻璃、焦化、石化以及机动车、散煤燃烧等;四是突出重点时段,秋冬季污染比平常重。
四个结构则包括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以及用地结构
由于政策及工业污染治理形势的发展,工业客户对产业绿色综合服务的需求不断深化,
在服务模式上,工业客户需要环保服务商以确保处理效果为主旨,贯通技术开发、技术咨询、设计、建造、投资、运营等
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服务商在完成治理设施新建或改扩建的基础上提供持续的运营服务并对治理效果负责,客户购买环保服务,并按治理效果付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环保产业发展将逐渐形成以具备全项资质的综合治理平台公司为生态系统,咨询、设备制造、技术开发
等类型公司参与的产业形态。通过技术、工艺优化、设施改造及化运营管理,在保障稳定达标排放的同时,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提高治污投资效率。
《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近日出台。
《办法》是对《环境标准管理办法》(令第3号,以下简称3号局令)和《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备案管理办法》(令第9号,以下简称9号部令)的整合修订。3号局令和9号部令的发布实施,对推进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指引和规范作用。但是,随着新《环境保》等环境保律法规及新《标准化法》出台,机构改革及职能调整,以及我部对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与实施工作提出新思路,3号局令和9号部令已不适应新的环境管理要求。主要体现在:1、标准类别划分和体系构成不能涵盖法律法规及职能调整赋予我部的环境管理领域;2、标准定位与制订原则不能满足环境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控等新时期生态环境管理需求;3、不能有效指导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工作;4、缺失标准实施评估和信息公开等管理要求,不能反映生态环境标准管理改革进展。因此,我部组织开展了3号局令和9号部令的修订工作。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内容、格式及编制技术指南的通知》(环办环评〔2020〕33号)。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就《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以下简称“报告表”)内容及格式修订的背景、修订思路、编制要求等。
环评是约束项目与规划环境准入的法制保障,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道防线。近年来,环评“放管服”改革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简政放权、提高审批效率、提升环评质量、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也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要求。
编制报告表的项目是可能对环境造成轻度影响的项目,占环评审批项目数的9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是当前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现有报告表部分内容已不能满足现行管理要求,如存在环评、行业预审意见等法律法规已删除的内容;编制要求与报告书的差异不明显,对重点关注内容聚焦不足,导致报告表“虚胖”,影响环评效率和有效性等。在此背景下,我部研究制定了新的报告表内容及格式,并配套制定了编制技术指南。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