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稷山县苗圃金墓杂剧砖雕,是一组由4人构成的反映金代早期杂剧演出的珍贵实物资料。1978年发现,原砌于稷山县苗圃1号墓南壁上,与戏台共存。这4个杂剧人物各用两块大砖雕成。人体高65~70厘米,是已发现的同类砖雕中个体一组。4人并立,自左至右,人戴幞头(原有帽脚,已风化脱落,帽后留有插脚的空隙),穿抹领衬衣,圆领窄袖长衫,腰束带,下着裤,袖手而立;第2人头巾裹,穿长衫,腰束带,敞胸
新中式砖雕参数
山西稷山县苗圃金墓杂剧砖雕,是一组由4人构成的反映金代早期杂剧演出的珍贵实物资料。1978年发现,原砌于稷山县苗圃1号墓南壁上,与戏台共存。这4个杂剧人物各用两块大砖雕成。人体高65~70厘米,是已发现的同类砖雕中个体一组。4人并立,自左至右,人戴幞头(原有帽脚,已风化脱落,帽后留有插脚的空隙),穿抹领衬衣,圆领窄袖长衫,腰束带,下着裤,袖手而立;第2人头巾裹,穿长衫,腰束带,敞胸怀,脚穿尖头鞋,扎裤口,其右手下垂,袖长及膝,左手上举展指置左面颊下,头微低,吐舌露齿,喜笑颜开,似在侧耳细听,表情生动滑稽。
新成立前,隆德县有砖雕艺人一百多人,在全县各乡村均有分布。解放后,尤其是近年来,隆德县砖雕艺术发展迅速,一些砖雕艺术传人在政策的鼓励下,充分发挥其传统优势,队伍不断壮大,呈现出产业化的新气象!“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正是由于像隆德这些砖雕艺人的传承与发展,昔日只在皇室后宫达宫贵人宅院出现的砖雕,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装扮着普通百姓的生活。
砖雕的发展缘建筑的装饰需要,先是墓室,后是殿宇、住宅、园林,由简而繁。其发展受古代制度影响颇大,民居少用彩绘(颜色禁忌很多),就只得经营砖雕。
明清时期,官宦及富商多构筑巨宅,城镇中砖雕艺人从一般泥瓦工人中脱颖而出,砖雕在艺术和技术两方面都有快步与大范围成就。
徽商集中的徽州城乡,建筑民居的门楼、飞檐、影壁、墙头上,几乎无不用阴刻、浅浮雕或镂雕,刻出吉祥图案,至今文化遗存甚丰。
宁夏固原地区的砖雕源于河州。又与河州砖雕在制作工艺存在差异,固原地区的砖雕在刻制上却以精巧细腻见长,以圆雕、半圆雕突出主题,以浮雕相衬,并吸收了画的“皴”法技巧,从雕刻的形式上又可以分为灰泥浮雕、石雕、木雕、砖雕、透雕及面塑等六类。作为我国古老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瑰宝,在隆德山乡的每一个村庄里,随时随地都会惊喜地发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大多作为大宅院的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等建筑的装饰,其和木雕、石雕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雅致风采。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