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数据脱敏?
我们要进行改造的数据是涉及到用户或者企业数据的安全,进行数据脱敏其实就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泄露。对于脱敏的程度,一般来说只要处理到无法推断原有的信息,不会造成信息泄露即可,如果修改过多,容易导致丢失数据原有特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实际场景来选择适当的脱敏规则。改姓名,身份,地址,手机,电话号码等几个客户相关字段。
银行数据资产分类分级软件
为什么要进行数据脱敏?
我们要进行改造的数据是涉及到用户或者企业数据的安全,进行数据脱敏其实就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泄露。对于脱敏的程度,一般来说只要处理到无法推断原有的信息,不会造成信息泄露即可,如果修改过多,容易导致丢失数据原有特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实际场景来选择适当的脱敏规则。改姓名,身份,地址,手机,电话号码等几个客户相关字段。
数据库脱敏功能
确保数据脱敏有效性:保证脱敏后的数据能够准确反映原始数据的业务属性和数据分布特征,例如对于原始数据中的姓名、地址、病症、企业名称等信息需要在脱敏后仍然具有可读性;脱敏后的数据需要满足业务系统的数据规则,能够正确的通过业务系统的数据有效性验证,如身份号、银行号的校验码,生日数据的区间,有效的发卡行信息,年龄与出生日期的匹配等。
保留数据关联性:脱敏后的数据应能满足业务系统的数据关系特征,严格保留原有的数据关系;例如身份号在多个表中出现,需要保证这些数据经过脱敏后也是一样的。另外,对于具有时间序列关系的数据,需要保证每个日期脱敏后仍然能够保持原有的时间序列。
保证脱敏:高场景下的数据量很大,包括表数量多,单表数据多,每日增量数据多等等。为了能够尽可能节省人工劳动成本,脱敏产品的性能一定要高,能够支持增量数据定期自动执行脱敏。
怎么用数据库脱敏?
动态数据脱敏,是在查询语句执行过程中,根据生效条件是否满足,实现实时的脱敏处理。生效条件,通常是针对当前用户角色的判断。敏感数据的可见范围,即是针对不同用户预设的。系统管理员,具有权限,任何时刻对任何表的任何字段都可见。确定受限制用户角色,是创建脱敏策略的一步。
产品内置一系列常见的脱敏函数接口,可以针对不同数据类型和数据特征,参数,从而达到不一样的脱敏效果。脱敏函数可采用如下三种内置接口,同时支持自定义脱敏函数。三种内置脱敏函数能够涵盖大部分场景的脱敏效果,不推荐使用自定义脱敏函数。
是否需要对数据库数据进行脱敏处理?
取决于你们公司的实际业务场景和数据敏感度。比如如果你现在的单位是银行,因为涉及用户的财产安全,数据库是肯定需要进行脱敏处理的,
以防用户数据泄露,对银行或者储户造成损失。这里的泄露有可能是被别人技术套取,也有可能是内部员工职业操守出现问题而导致“家贼难防”的事情发生,
这时候数据库脱敏就显得尤为必要。当然银行也不是对所有数据都进行脱敏处理,对一些不重要不涉及用户或单位敏感信息的数据,是不需要也不会对其进行脱敏处理的。
因为数据脱敏是有操作维护成本以及使用成本的,而且成本不小,在后续的数据维护和数据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方便及额外的时间及性能损耗。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