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生物菌种有哪些保藏法?
1、传代培养保藏法:包括又有斜面培养、穿刺培养、疱肉培养基培养等,培养后于4-6℃冰箱内保存。
2、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是传代培养的变相方法,能够适当延长保藏时间。
3、载体保藏法:载体保藏法是将微生物吸附在适当的载体,如土壤、沙子、硅胶、滤纸上,而后进行干燥的保藏法。
4、寄主保藏法:寄主保藏法用于
多功能复合低温生物菌种厂家
低温生物菌种有哪些保藏法?
1、传代培养保藏法:包括又有斜面培养、穿刺培养、疱肉培养基培养等,培养后于4-6℃冰箱内保存。
2、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是传代培养的变相方法,能够适当延长保藏时间。
3、载体保藏法:载体保藏法是将微生物吸附在适当的载体,如土壤、沙子、硅胶、滤纸上,而后进行干燥的保藏法。
4、寄主保藏法:寄主保藏法用于目前尚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
5、冷冻干燥保藏法:先使微生物在极低温度(-70℃左右)下冷冻,然后在减压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真空干燥),其中真空冷冻干燥法常见。
低温生物的分离方法有哪些?
先将所需的种药用真菌采集回来,选取新鲜、个体大、壮实、中龄及无病虫害的子实体(或菌核、菌索),作为分离用的材料。若为子实体,取其菌盖或菌柄组织;若为菌核,取其全部或部分(如茯苓)菌核;若为菌索,取其部分根状菌索(如蜜环菌)。再用0.1 %或75 %酒精进行表面消毒2 分钟,用无菌水(或冷开水)冲洗数次,洗净残留的药液后切成小块。,然后,放入PDA 培养基的试管或培养皿上,置24 ~26℃温度下,培养5 ~ 7 天。在分离的真菌组织周围见长有白色菌丝时,应及时将菌丝移至斜面试管培养基上,再置温度24 ~26 ℃下培养7~10 天,即得纯。所得的纯还可继续扩大培养或保藏。
低温生物的防护方法有哪些?
主要的方法是:①用添加剂和速冻,以防止冰晶的形成,即使形成,也是微小的冰晶,不致引起机械损伤。常用的添加剂是甘油和某些多元醇类化合物如甘醇等,其作用是使水不易结冰。速冻是将生物体在很短时间内,立即降至液态氮的温度(约为-195℃),使水迅速凝固,以避免形成冰晶。只用添加剂不能完全防止结冰;单靠速冻虽能避免在降温时形成较大的冰晶,却不能避免在温度回升时形成较大冰晶。只有两者适当结合,才能避免低温对生物体的损伤;②冷冻干燥,即在凝固状态下,依靠真空干燥使水分升华,以防止因速冷而凝固的液体在温度回升时又形成冰晶。生物样品经冷冻干燥后在常温下即可储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保存方法。但这种方法在温度过低时, 升华过慢, 温度偏高时又很难避免冰晶的形成,而且完全脱水也会给复杂的生物体带来某些不可恢复的损伤。因此只用于保存生物制品乳品、食品,以及和病毒(见保藏)等。
低温生物退化的原因是什么?
退化(degeneration):在培养或保藏过程中,由于自发突变的存在,出现某 些原有优良生产性状的劣化、遗传标记的丢失等现象,称为的退化。退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开始时,在群体细胞中仅有个别细胞发生自发突变(一般均为负变),不会使群体菌株性能发生改变。经过连续传代,群体中的负变个体达到一定数量,发展成为优势群体,从而使整个群体表现为严重的退。经分析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基因突变:1.有关基因发生负突变导致退化 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有关基因的负突变。如果控制产量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则表现为产量下降;如果控制孢子生成的基因发生负突变,则产生孢子的能力下降。在移种传代过程中会发生自发突变。虽然自发突变的几率很低(一般为10-6~10-9),尤其是对于某一特定基因来说,突变频率更低。但是由于微生物具有极高的代谢繁殖能力,随着传代次数增加,退细胞的数目就会不断增加,在数量上逐渐占优势,成为一株退化了的菌株。
2.表型延迟造成退化 表型延迟现象也会造成退化。如,在诱变育种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某菌株初筛时产量较高,进行复筛时产量却下降了。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