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公众除颤(PAD)的依据:
1)心脏骤停发生频率是以5年内可使用1次AED为合理依据(预计心脏骤停发生率为1人次/1000人/年)。
2)EMS急救人员在接到求救后5分钟内到达现场并行电除颤很难保证,如果在社区培训非人员,并配备一定的设备,则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经培训的人员可具备以下能力:担任社区的现场救助人员;能够判断是否发生心脏骤停;尽快求助EMS系统(如急救电话):实施心肺
除颤仪电池厂家
普及公众除颤(PAD)的依据:
1)心脏骤停发生频率是以5年内可使用1次AED为合理依据(预计心脏骤停发生率为1人次/1000人/年)。
2)EMS急救人员在接到求救后5分钟内到达现场并行电除颤很难保证,如果在社区培训非人员,并配备一定的设备,则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经培训的人员可具备以下能力:担任社区的现场救助人员;能够判断是否发生心脏骤停;尽快求助EMS系统(如急救电话):实施心肺复苏(CPR);安全地连接和实施AED。
3)有责任开展BLS救助人员有:、消防队员、保安人员、运动员领队、船员以及客机乘务人员(称为级救助人员),他们应该接受CPR和使用AED的培训;第二级救助人员是在工作现场或公共场所的公众,应学习掌握这2项技术;第三级救助人员(高危人群的家人或朋友)也应学习掌握这2项技术。后两级救助人员掌握救生技术不作为责任要求。
心肺复苏PAD的发展战略
AEDs的合理放置非常重要。
有认为,50岁以上人口较多的地区需备有AEDs经常人数超过10000人的地点也应安装AEDs,较理想的方法是总结该区域心脏骤停发病资料,以发病率高的地点作为放置点。
在某一区域建立PAD项目的依据包括:
(1)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率水平(预计为1次/1000人/年);
(2)求救EMS后,急救人员5分钟内无法到达现场:
(3)社区EMS系统内经培训的非救护人员,能在收到呼救后5分钟内赶到现场,判断心脏骤停情况,拨打急救电话,并能实施CPR和电除颤。
有研究表明,与其他医疗急救措施相比,由现场急救人员使用AED,和开展PAD项目比较经济。合理地设计和实行PAD项目,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生命“绿码”——AED
2021年6月13日,欧洲杯B组小组赛丹麦与芬兰之战出现了令全世界球迷揪心的一幕:比赛第42分钟,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在没有任何身体对抗的情况下突然倒地昏迷,8秒之后队医抵达现场,52秒后AED到位,在现场心肺复苏、AED体外除颤急救约14分钟后,埃里克森摆脱了生命危险。
2022年3月25日19时左右,北京地铁8号线车厢内,一名乘客突然倒地,意识模糊,情况不明,地铁工作人员立即通过站内广播寻找医护人员帮助,恰巧路过的两名医生很快赶到现场,此时患者脸色发青,已经没有呼吸,医生们立即对其实施心肺复苏(CPR),并取来了地铁站配置的AED,经过一番生死时速的抢救,该乘客逐渐恢复了自主呼吸和心跳。根据AED管理系统后台数据,本次用于抢救的AED在19时09分23秒开机,14秒后,AED便已经以150J能量为体重200斤的患者成功除颤。
为什么要普及AED?
心脏病一直是大致死病因,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心脏骤停导致的)人数高达54.5万例,居首位,其中80%左右的心脏骤停由室颤引起,AED恰好就是目前针对室颤的方法之一。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发生 1 分钟内行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每延迟 1 分钟,生存率下降 7%~10%。心脏骤停 4 分钟后, 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所以能否在患者倒地后的前几分钟让其得到有效救治是决定患者能否生存的关键。短短几分钟的抢救窗口期,等待救护车往往是来不及的,这时旁观者能否时间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使用AED除颤就显得至关重要。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