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铸件退火工艺有哪些
常用的铸件退火工艺有:
① 退火。用以细化中、低碳钢经铸造、锻压和焊接后出现的力学性能不佳的粗大过热组织。将工件加热到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再次发生转变,即可使钢的组织变细。
② 球化退火。用以降低工具钢和轴承钢锻压后的偏。将工件加热到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上20~
y型球过滤器铸件加工
常用的铸件退火工艺有哪些
常用的
铸件退火工艺有:
① 退火。用以细化中、低碳钢经铸造、锻压和焊接后出现的力学性能不佳的粗大过热组织。将工件加热到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再次发生转变,即可使钢的组织变细。
② 球化退火。用以降低工具钢和轴承钢锻压后的偏。将工件加热到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上20~40℃,保温后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珠光体中的片层状渗碳体变为球状,从而降低了硬度。
③ 等温退火。用以降低某些镍、铬含量较高的合金结构钢的,以进行切削加工。一般先以较度冷却到奥氏体不稳定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奥氏体转变为托氏体或索氏体,硬度即可降低。
④ 再结晶退火。用以金属线材、薄板在冷拔、冷轧过程中的硬化现象(硬度升高、塑性下降)。加热温度一般为钢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50~150℃ ,只有这样才能加工硬化效应使金属软化。
⑤ 石墨化退火。用以使含有大量渗碳体的铸铁变成塑性良好的可锻铸铁。工艺操作是将铸件加热到950℃左右,保温时间后适当冷却,使渗碳体分解形成团絮状石墨。
⑥ 扩散退火。用以使合金铸件化学成分均匀化,提高其使用性能。方法是在不发生熔化的前提下,将铸件加热到尽可能高的温度,并长时间保温,待合金中各种元素扩散趋于均匀分布后缓冷。
⑦ 去应力退火。用以钢铁铸件和焊接件的内应力。对于钢铁制品加热后开始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100~20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即可内应力。
砂型铸造(sand casting)
砂型铸造:在砂型中生产铸件的铸造方法。钢、铁和大多数有色合金铸件都可用砂型铸造方法获得。
工艺流程:砂型铸造工艺流程技术特点:
1、适合于制成形状复杂,特别是具有复杂内腔的毛坯;
2、适应性广,成本低;
3、对于某些塑性很差的材料,如铸铁等,砂型铸造是制造其零件或,毛坯的 的成形工艺。
应用:汽车的发动机气缸体、气缸盖、曲轴等铸件。
铝压铸件在磨光时候有黑斑时怎么办呢?可能是氧化铝的形成,解决的方法很简单,使用新鲜的铝锭。
但是, 大的可能性是来自于脱模剂,喷了太多脱模剂。
也有可能是脱模剂的物含量过高。这些物在热熔铝的温度下,有些被还原成碳元素,有些变成大分子聚合物。这些碳分子和聚合物的混合,在铝铸件形成时,被包含在表层,成为所看到的黑斑。
可以从减少喷涂剂的浓度,改用另外一种喷涂剂,或者加长喷涂之后的吹风时间,以减少碳元素的行成,和防大分子聚合物的堆积。
这样铝压铸件表面的黑斑就解决了。
生产灰铁铸件时如何正确选择浇注温度
生产
灰铁铸件时如何正确选择浇注温度?
1.砂芯气体引起的气孔气孔和多空性气孔常因砂芯排气不良而引起。因为造芯时砂芯多在芯盒中硬化,这就常使砂芯排气孔数量不够。为了形成排气孔,可在型芯硬化后补充钻孔。
2.液体夹渣加工后灰铸铁件表皮之下会发现一个个单体的小孔,孔的直径一般为1~3mm。个别情况下只有1~2个小孔。金相研究表明,这些小孔与少量的液体夹渣一起出现,但该处未发现S的偏析。研究表明,这种缺陷与浇注温度有关,浇注温度高于1380℃时,铸件中未发现这种缺陷,故浇注温度应控制在1380—1420℃。值得一提的是改变浇注系统设计,未能此缺陷,故此种缺陷可以认为是由于浇注温度低以及铁液在微量还原气氛下浇注时形成的。
浇注温度过低 常见的原因是浇注前,铁液在敞口的浇包中长时间运输和停留而散热。用带有绝热材料的浇包盖,可以显著地减少热损失。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