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渗氮前的预备热处理调质--渗氮工件在渗氮前应进行调质处理,以获得回火索氏体组织.调质处理回火温度一般高于渗氮温度.
(2)渗氮前的预备热处理去应力处理--渗氮前应尽量消除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以稳定零件尺寸.消除应力的温度均应回火温度,保温时间比回火时间要长些,再缓慢冷却到室温.断面尺寸较大的零件不宜用正火.工模具钢必须采用淬火回火,不得用退火.
真空热处理加工
(1)渗氮前的预备热处理调质--渗氮工件在渗氮前应进行调质处理,以获得回火索氏体组织.调质处理回火温度一般高于渗氮温度.
(2)渗氮前的预备热处理去应力处理--渗氮前应尽量消除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以稳定零件尺寸.消除应力的温度均应回火温度,保温时间比回火时间要长些,再缓慢冷却到室温.断面尺寸较大的零件不宜用正火.工模具钢必须采用淬火回火,不得用退火.
(3)渗氮零件的表面粗糙度Ra应小于1.6um,表面不得有拉毛、碰伤及生锈等缺陷.不能及 时处理的零件须涂油保护,以免生锈.吊装入炉时再用清洁擦净以保证清洁度.
(4)含有尖角和锐边的工件,不宜进行氮化处理.
(5)局部不氮化部位的保护,不宜用留加工余量的方法.
(6)表面未经磨削处理的工件,不得进行氮化.
热处理
热处理是指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马氏体(martensite)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由德国冶金学家 Adolf Martens(1850-1914)于19世纪90年代在一种硬矿物中发现。马氏体的三维组织形态通常有片状(plate)或者板条状(lath),但是在金相观察中(二维)通常表现为针状(needle-shaped),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为针状的原因。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BCT)。生产中有时采用分段时效,即先在室温或比室温稍高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更高的温度下再保温一段时间。中高碳钢中加速冷却通常能够获得这种组织
表面热处理
通过对工件表层的加热、冷却、改变表层组织结构,获得所需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钢件的表面热处理,可获得表面高硬度的马氏体组织,而保留心部的韧性和塑性,提高工件的综合机械性能。如对一些轴类、齿轮和承受变向负荷的零件,可通过表面热处理,使表面具有较高的抗磨损能力,使工件整体的能力大大提高。表面热处理主要的内容是钢铁的表面淬火,可分为火焰表面淬火和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制冷采用196℃液氮为制冷剂,采用的液氮分离控温技术,将液氮制冷剂的液体在深冷设备内经过特殊深冷工艺处理转化为气体。


正火
。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等温正火是将普通碳钢材加热奥氏体化,加热温度及保温时间与普通正火相同。保温完了后钢材冷至S曲线鼻部(孕育期短,温度约为550~600℃),等温保持,使过冷奥氏体在此温度范围内转变完毕,得到较细(相对于等温退火而言) 的珠光体组织,然后空冷,以获得较好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的热处理工艺。等温正火比普通等温退火所用的工艺周期较短,所得组织也较均匀。在渗氮零件的整个制造过程中,渗氮往往是一道工序,至多再进行精磨或研磨。[1]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