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发展史
起步阶段(1949~1958 年)
之初,我国机床工业十分落后。新成立时,机床保有量在9.5 万台左右。1952 年,金属切割机床年产量仅1.37 万台,只有上海、沈阳、昆明等城市少数企业有制作皮带车床的能力。比较而言,欧美在1797年便设计出丝杆传动车床,1952 年已经研发出了数控铣床,我国此时和国外的技术差距和产业差距都非常明显。
韩国斗山机床参数
机床发展史
起步阶段(1949~1958 年)
之初,我国机床工业十分落后。新成立时,机床保有量在9.5 万台左右。1952 年,金属切割机床年产量仅1.37 万台,只有上海、沈阳、昆明等城市少数企业有制作皮带车床的能力。比较而言,欧美在1797年便设计出丝杆传动车床,1952 年已经研发出了数控铣床,我国此时和国外的技术差距和产业差距都非常明显。
机床开环控制数控机床
这类机床的进给伺服驱动是开环的,即没有检测反馈装置,一般它的驱动电动机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主要特征是控制电路每变换一次指令脉冲信号,电动机就转动一个步距角,并且电动机本身就有自锁能力.
数控系统输出的进给指令信号通过脉冲分配器来控制驱动电路,它以变换脉冲的个数来控制坐标位移量,以变换脉冲的频率来控制位移速度,以变换脉冲的分配顺序来控制位移的方向。
因此这种控制方式的特点是控制方便、结构简单、价格便宜.数控系统发出的指令信号流是单向的,所以不存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但由于机械传动的误差不经过反馈校正,故位移精度不高。
早期的数控机床均采用这种控制方式,只是故障率比较高,目前由于驱动电路的改进,使其仍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尤其是在我国,一般经济型数控系统和旧设备的数控改造多采用这种控制方式。另外,这种控制方式可以配置单片机或单板机作为数控装置,使得整个系统的价格降低。
机床工艺的可能性
工艺的可能性
工艺的可能性是指机床适应不同生产要求的能力。通用机床可以完成一定尺寸范围内各种零件多工序加工,工艺的可能性较宽,因而结构相对复杂,适应于单件小批生产。机床只能完成一个或几个零件的特定工序,其工艺的可能性较窄,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可以提高生产率,保证加工质量,简化机床结构,降低机床成本。
机床设计
机床设计时,要首先考虑色彩与机床功能的统一性,以加深操作人员对机床功能的理解,有利于机床功能的发挥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色彩可区分各部分的功能及各操作部位的识别。不同的色彩对人的眼球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用户在正常视域范围内,也会根据颜色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一般色彩的视域范围由小变大依次为:绿、红、蓝、黄、白。因此,在数控机床主体设计中,针对不同的操作装置,应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设置不同的颜色安排,以达到佳的视觉效果。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