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 年至 1957 年,又先后规定了8号、9号、10号、11号和12号五种号码,38kg/m、43kg/m 和 50kg/m 三种钢轨共32种单开道岔,以及与之配套的12种型号的交叉渡线、对称道岔和复式交分道岔。按照设计年度区分,这些道岔分别简称为“53”型、“55”型和“57”型道岔。其中“53”型道岔的转辙器基本轨为“切轨底”结构,投入运用后折损严重,很快就停止使用,而“
单开道岔标准尺寸
1953 年至 1957 年,又先后规定了8号、9号、10号、11号和12号五种号码,38kg/m、43kg/m 和 50kg/m 三种钢轨共32种单开道岔,以及与之配套的12种型号的交叉渡线、对称道岔和复式交分道岔。按照设计年度区分,这些道岔分别简称为“53”型、“55”型和“57”型道岔。其中“53”型道岔的转辙器基本轨为“切轨底”结构,投入运用后折损严重,很快就停止使用,而“55”型及“57”型则大量投入应用。随着这些型号道岔的推广应用和旧型道岔的逐步淘汰,到50年代末,我国的道岔种类由解放初期的300多种减少为44种(不包括当时进口的前苏联产的P50及P43型钢轨9号及11号单开道岔)。
1.“75”型及“75”型以前的各型道岔普遍使用直线型尖轨。这种尖轨转辙角较大,车轮从基本轨过渡到尖轨时,列车急骤地改变运行方向,车辆冲击尖轨,从而对轨道产生较大的纵向和横向冲击力。
2.尖轨经刨切后断面削弱,且只有连接杆和跟端结构(活接头)将其连接组成框架,在其全长范围内没有扣件将其固定在岔枕上,加上尖轨高于基本轨,当车轮通过时,尖轨容易发生跳动、横移和爬行,增大了尖轨被轧伤的可能性。
5.轨缝过大,不正确地使用短轨,造成接缝过大,经车辆冲击产生爬行。
6.驼峰编组场的峰下岔群位于较大坡道上,易于爬行。
(二)顶防整治措施
1.按规定在道岔上及其前后线路上安装足够的、有效的防爬设备,有正规列车通过的道岔与绝缘接头前后各75m地段,增加防爬设备数量。
2.加强捣固,填满夯实道床。
3.整修尖轨跟端双头螺栓,及时更换磨损失效螺栓或套管,同时堆焊、整平磨损的间隔铁、夹板和螺栓孔。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