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脱敏技术
通常在大数据平台中,数据以结构化的格式存储,每个表有诸多行组成,每行数据有诸多列组成。根据列的数据属性,数据列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可确切定位某个人的列,称为可识别列,如身份号,地址以及姓名等。单列并不能定位个人,但是多列信息可用来潜在的识别某个人,这些列被称为半识别列,如邮编号,生日及性别等。美国的一份研究称,仅使用邮编号,生日和性别信息
市级数据脱敏功能
数据库脱敏技术
通常在大数据平台中,数据以结构化的格式存储,每个表有诸多行组成,每行数据有诸多列组成。根据列的数据属性,数据列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可确切定位某个人的列,称为可识别列,如身份号,地址以及姓名等。单列并不能定位个人,但是多列信息可用来潜在的识别某个人,这些列被称为半识别列,如邮编号,生日及性别等。美国的一份研究称,仅使用邮编号,生日和性别信息即可识别87%的美国人。包含用户敏感信息的列,如交易数额,疾病以及收入等。其他不包含用户敏感信息的列。
数据库脱敏泄露风险可控
实现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脱敏算法库,可并行,的按照脱敏规则对隐私数据进行脱敏。基于数据脱敏的理论基础,建立用户隐私数据泄露风险的衡量模型,可定性定量的准确衡量数据可能发生泄露的风险。可管理。结合大数据平台的用户认证体系,权限管理体系,以及隐私数据不同保护级别的权限管理体系,实现对隐私数据基于审批的数据访问机制。结合公司制度,规范,法务等管理,实现在尽可能保护用户隐私数据,减少数据泄露风险的前提下,较大化保留数据分析挖掘的价值。可审计。对数据的访问要保证可回溯,可审计,当发生数据泄露时,要保证能够通过审计日志找到对应的泄露人员。
静态数据库脱敏
静态脱敏一般用于非生产环境,在不能将敏感数据存储于非生产环境的场合中,通过脱敏程序转换生产数据,使数据内容及数据间的关联能够满足测试、开发中的问题排查需要,同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分折活动。而动态脱敏通常用于生产环境,在敏感数据被低权限个体访问时才对其进行脱敏,并能够根据策略执行相应的脱敏方法。
数据库脱敏功能
确保数据脱敏有效性:保证脱敏后的数据能够准确反映原始数据的业务属性和数据分布特征,例如对于原始数据中的姓名、地址、病症、企业名称等信息需要在脱敏后仍然具有可读性;脱敏后的数据需要满足业务系统的数据规则,能够正确的通过业务系统的数据有效性验证,如身份号、银行号的校验码,生日数据的区间,有效的发卡行信息,年龄与出生日期的匹配等。
保留数据关联性:脱敏后的数据应能满足业务系统的数据关系特征,严格保留原有的数据关系;例如身份号在多个表中出现,需要保证这些数据经过脱敏后也是一样的。另外,对于具有时间序列关系的数据,需要保证每个日期脱敏后仍然能够保持原有的时间序列。
保证脱敏:高场景下的数据量很大,包括表数量多,单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