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虫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基于Deharveng(2004)和Soto-Admes(2008)的跳虫分类系统,弹尾纲下只有1目,即弹尾目。共分为4目:长角目Entomobryomorpha、原目Poduromorpha、短角目Neelipleona、愈腹目Symphypleona。
跳虫有4种基本类型:①原跳型(原目),体长形,弹器退化,触角短粗,
机场灭蚊蝇的公司
跳虫的形态特征及分类
基于Deharveng(2004)和Soto-Admes(2008)的跳虫分类系统,弹尾纲下只有1目,即弹尾目。共分为4目:长角目Entomobryomorpha、原目Poduromorpha、短角目Neelipleona、愈腹目Symphypleona。
跳虫有4种基本类型:①原跳型(原目),体长形,弹器退化,触角短粗,长度与头相近,各体节无大的差异,体毛简单;②长角跳型(长角目),体长形,弹器发达,触角极长,通常为头的4-5倍,有的末端1或2节又分亚节,体密被毛或鳞片,体毛有多种类型;③圆跳型(愈腹目),胸腹部愈合成球形;生殖孔位于第5跗节,其形状雌性是1条横的裂缝;雄性是1条长在乳突上纵裂缝。④短角跳型(短角目),白色,圆筒形。触角4节,与头部等长,、2、3、4节长度比为3:5:5:3。体全身密被细毛,间有少量长毛。腹部4~6节愈合。足爪细长略弯曲,内缘有1枚小齿。弹器约与触角等长,端节小而向上弯曲,具2枚齿。
①原目Poduromorpha③愈腹目Symphypleona
②长角目Entomobryomorpha
④短角目Neelipleona跳虫的主要特征包括:成虫体微小至中小型,体长(通常1–5 mm,0.12 mm,17 mm);身体呈圆筒形、球形、扁平行等;表皮柔软,光滑或生有小的颗粒,瘤状突起,有的裸出或被毛或被鳞片;体色多变;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无翅。
常见不当的灭蟑方法
1、气雾剂灭蟑法。气雾剂固然能看得见的蟑螂,但不能藏匿在深缝中的蟑螂,而且市面上的气雾剂基本上都属于菊酯类的,而蟑螂对此种极为敏感,本来较为集中的蟑螂在闻到此种的气味后会四散逃窜,人为的加速了其扩散的进程,这也是不少家庭用气雾剂灭蟑螂之后,本来只在局部发生,结果灭后却到处都是的原因;
2、灭蟑螂法。这是目前很多地方常用的灭蟑方法。这种方法有几个缺点:一是毒性大,易污染食品,存在安全问题;二是此药有熏蒸作用,易引发事件;三是滞留性差,持效期短;四是如果没有工具和人员,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3、局部灭蟑法。不少单位及家庭总想在看到的地方进行灭蟑,如厨房及餐饮业的操作间等,但蟑螂大部分时间藏匿在各种缝隙中,一旦在一个地方发现,就意味着整个空间都可能发生了,所以在防治上要以一个空间为单位,如一个家庭的所有地方、一个饭店的所有部分进行杀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4、驱避法。无论是什么驱避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杀灭蟑螂,特别是电子驱避,对人体及其他生物还有一定的危害。
此外,还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一次绝杀蟑的思想。因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不可能性做到一次绝杀蟑螂的,这是由蟑螂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蟑螂的卵鞘目前没有任何能它,因此,过一段时间就会重新孵化出来,除非在灭蟑后把所有的蟑螂清理干净,保证一个不留。所以灭蟑要循序渐进,所谓“清源固本”就是指治理、定期巩固,以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
蟑螂的种类
蟑螂在昆虫分类学上属网翅目、蜚蠊科。早在3.5亿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了,因此它是古老的昆虫之一。目前已知的种类有5000多种,分家栖和野栖两种。野栖种类占本目的绝大多数,它们大多生活在草丛、枯枝落叶堆、碎石或树皮下。也有生活于蚁、白蚁、蜂类等巢穴中,一般与人类关系不大。成为卫生害虫的家栖种类约占本目的0.5%,主要属于蜚蠊科、姬蠊科和翅蠊科,我国已知有170多种(不包括地鳖类)。常见的有美洲大蠊、澳洲大蠊、褐斑大蠊、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等几种。深圳市及广东省乃至南方大部分地方危害为严重的都是德国小蠊。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