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一、物种。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之一,高等植物和野1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基本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平均每年4种;中约有 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
污染源分析
生态环境
一、物种。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之一,高等植物和野1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基本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平均每年4种;中约有 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经营、倒卖、食用的现象屡禁不止。广东省吴川县出售,珠海活熊取胆等案件在国际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 盖率仅13.9%。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 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 地被,1984~1991年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 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和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区域削减措施监督管理的通知》(环办环评〔2020〕36号,以下简称《通知》)。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就《通知》出台的背景、编制思路、管理要求等。
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要求,确保新建项目实施后区域环境质量不降低、不恶化,需要严把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准入关口,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具体来说,就是环评工作过程中,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重点行业的重大项目,根据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要求,针对其新增排放量的污染物提出相应的区域削减措施,确保项目投产前腾出环境容量,实现区域“增产不增污”。
如何通过强化监管确保区域削减措施落实到位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实践发现,区域削减措施实施过程中存在责任主体不清、监管要求不明确、削减和减排量重复利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组织起草了这个《通知》,明确了工作机制,落实各方责任,为建设项目区域削减措施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为什么要在现行标准体系基础上增加“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类别?依据是什么?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公众健康风险、生态风险和科学技术水平,并按照土地用途,制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建设。省级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应当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是强制性标准。
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关于土壤污染防治风险管控的原则,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主要用于风险筛查和分类,而非质量达标评价。据此,我们在《办法》中增加了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类别,并明确了此类标准的作用定位、制定原则与基本内容要求。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