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数据库脱敏?
所谓避免隐私数据泄露,是指避免使用数据的人员( 数据分析师,BI 工程师等)将某行数据识别为某个人的信息。数据脱敏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脱敏,如移除识别列,转换半识别列等方式,使得数据使用人员在保证可对#2 (转换后)半识别列,#3 敏感信息列以及#4其他列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无法根据数据反识别用户,达到保证数据安全与较
银行数据资产分类分级系统
为什么需要数据库脱敏?
所谓避免隐私数据泄露,是指避免使用数据的人员( 数据分析师,BI 工程师等)将某行数据识别为某个人的信息。数据脱敏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脱敏,如移除识别列,转换半识别列等方式,使得数据使用人员在保证可对#2 (转换后)半识别列,#3 敏感信息列以及#4其他列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其无法根据数据反识别用户,达到保证数据安全与较大化挖掘数据价值的平衡。
为什么要进行数据脱敏?
我们要进行改造的数据是涉及到用户或者企业数据的安全,进行数据脱敏其实就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泄露。对于脱敏的程度,一般来说只要处理到无法推断原有的信息,不会造成信息泄露即可,如果修改过多,容易导致丢失数据原有特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实际场景来选择适当的脱敏规则。改姓名,身份,地址,手机,电话号码等几个客户相关字段。
数据库脱敏原则
通常,良好的数据脱敏实施,需要遵循如下两个原则,一,尽可能地为脱敏后的应用,保留脱敏前的有意义信息;二,较大程度地防止人为进行。
数据脱敏分为静态数据脱敏和动态数据脱敏。静态数据脱敏,是数据的“搬移并替换”,是将数据抽取进行脱敏处理后,下发给下游环节,随意取用和读写的,脱敏后数据与生产环境相隔离,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保障生产数据库的安全。动态数据脱敏,在访问敏感数据的同时实时进行脱敏处理,可以为不同角色、不同权限、不同数据类型执行不同的脱敏方案,从而确保返回的数据可用而安全。
是否需要对数据库数据进行脱敏处理?
取决于你们公司的实际业务场景和数据敏感度。比如如果你现在的单位是银行,因为涉及用户的财产安全,数据库是肯定需要进行脱敏处理的,
以防用户数据泄露,对银行或者储户造成损失。这里的泄露有可能是被别人技术套取,也有可能是内部员工职业操守出现问题而导致“家贼难防”的事情发生,
这时候数据库脱敏就显得尤为必要。当然银行也不是对所有数据都进行脱敏处理,对一些不重要不涉及用户或单位敏感信息的数据,是不需要也不会对其进行脱敏处理的。
因为数据脱敏是有操作维护成本以及使用成本的,而且成本不小,在后续的数据维护和数据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方便及额外的时间及性能损耗。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