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期间,弧焊亦应用在飞机制造上,如许多德国飞机的机体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制造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座全焊接公路桥于1929年在波兰沃夫其附近的Sudwia Maurzyce河上建成,该大桥是由华沙工业学院的斯特藩·布莱林(Stefan Brya)于1927年设计的。次使得对焊接的需求激增,各国都在积极研究新型的焊接技术。英国主要采用弧焊,他们制造了艘全焊接船体
焊接加工厂家
大战期间,弧焊亦应用在飞机制造上,如许多德国飞机的机体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制造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座全焊接公路桥于1929年在波兰沃夫其附近的Sudwia Maurzyce河上建成,该大桥是由华沙工业学院的斯特藩·布莱林(Stefan Brya)于1927年设计的。次使得对焊接的需求激增,各国都在积极研究新型的焊接技术。英国主要采用弧焊,他们制造了艘全焊接船体的船舶弗拉戈号。

1920年代,焊接技术获得重大突破。1920年出现了自动焊接,通过自动送丝装置来保证电弧的连贯性。保护气体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为在焊接过程中,处于高温状态下的金属会与大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产生的空泡和化合物将影响接头的强度。解决方法是,使用氢气、气、氦气来隔绝熔池和大气。接下来的10年中,焊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诸如铝和镁这样的活性金属也能焊接。1930年代至第二次期间,自动焊、交流电和活性剂的引入大大促进了弧焊的发展。

其他的焊接技术还有1887年,美国的汤普森发明电阻焊,并用于薄板的点焊和缝焊;缝焊是压焊中早的半机械化焊接方法,随着缝焊过程的进行,工件被两滚轮推送前进;二十世纪世纪20年始使用闪光对焊方法焊接棒材和链条。至此电阻焊进入实用阶段。1956年,美国的琼斯发明超声波焊;苏联的丘季科夫发明摩擦焊;1959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究成功焊;50年代末苏联又制成真空扩散焊设备。
热源的研究与开发是推动焊接工艺发展的根本动力。焊接工艺几乎运用了世界上一切可以利用的热源,其中包括火焰、电弧、电阻、超声波、摩擦、等离子、电子束、激光束、微波等等(我司主要以弧焊、电阻焊自动化焊接设备为主),历每一种热源的出现,都伴有新的焊接工艺的出现。但是,至今焊接热源的开发与研究并未终止。
焊接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是提高焊接质量稳定性,解决恶劣劳动条件的重要方向。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