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湿地生态系统中还存在某些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甚至一些湿地昆虫和鸟类也能参与吞食湿地系统中沉积的有机颗粒,然后进行同化作用,将有机颗粒作为营养物质吸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去除污水中的颗粒物。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填充一定深度的土壤或填料层,种植芦苇一类的维管束植物或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污水由湿地的一端通过布水管渠进入,以推流方式与布满生物膜的介质表面和溶解氧进
人工湿地填料规格
标题
湿地生态系统中还存在某些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甚至一些湿地昆虫和鸟类也能参与吞食湿地系统中沉积的有机颗粒,然后进行同化作用,将有机颗粒作为营养物质吸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去除污水中的颗粒物。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填充一定深度的土壤或填料层,种植芦苇一类的维管束植物或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污水由湿地的一端通过布水管渠进入,以推流方式与布满生物膜的介质表面和溶解氧进行充分的植物根区接触而获得净化。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径流人工湿地和人工潜流湿地。人工湿地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等明显优势,在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工湿地同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一般投资可节省1/3—1/2。在处理过程中,人工湿地基本上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处理过程中基本无能耗,运行费用低,污水处理厂处理每吨废水的价格在1元左右,而人工湿地平均不到2毛。因此,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建设人工湿地比传统污水处理厂更加经济。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可追溯到1903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被认为是世界上个用于处理污水的人工湿地,连续运行直到1992年。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逐渐受到重视并被运用,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Kichunth提出根区法(the root-zone-method)理论之后开始的,根区法理论强调高等植物在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作用,首先是他们能够为其根围的异养微生物供应氧气,从而在还原性基质中创造了一种富氧的微环境,

资源化利用。 人工湿地的填料与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填料有着明显的区别。湿地填料通常分为天然类和人造两类。碎石、砾石、粗砂、火山岩、沸石属于天然类;矿渣、炉渣、陶粒等是人工制造的。,孔径率、比表面积较大、机械强度高、生物和化学性稳定的填料,能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人工湿地填料的材质可选用单一材质或者多种材质组合,填料的大小也需要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湿地填料层上,一般可布置10-20cm厚的土壤或沙砾,为植物生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