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性脱模剂的起始用量为树脂量的1%油性脱模剂通常,内脱模剂的起始用量为树脂量的1%,有效添加范围是基于树脂重量的0.75-2%。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1、薄壁的简单型材,用量可以适当少些,比如0.8%或更少。2、厚壁或形状复杂的型材需要多加一些。铸造脱模剂的特点:1.能在模样表面形成稳定的隔离膜,大大提高砂芯(型)表面质量和劳动生产率。2.显着降低脱模阻力,降低模样磨损,
脱模剂1804H
油性脱模剂的起始用量为树脂量的1%
油性脱模剂通常,内脱模剂的起始用量为树脂量的1%,有效添加范围是基于树脂重量的0.75-2%。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1、薄壁的简单型材,用量可以适当少些,比如0.8%或更少。
2、厚壁或形状复杂的型材需要多加一些。
铸造脱模剂的特点:
1.能在模样表面形成稳定的隔离膜,大大提高砂芯(型)表面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2.显着降低脱模阻力,降低模样磨损,防止砂芯(型)损伤,尤其是微裂纹。

压铸过程中之所以使用脱膜剂,是因为压铸生产
压铸过程中之所以使用脱膜剂,是因为压铸生产本身是一个动态热力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型腔表面受到液态金属高压、高速、高温的冲刷。喷涂料后就可以在型腔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与液态金属隔离,有助于铸件质量的保证、压铸模寿命的延长、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压铸脱模剂是不可避免的。
在后道工序中虽然会有表面处理像抛丸、喷丸、喷砂等工艺,某种程度上会去除铸件表面大概0.02mm左右厚度的氧化皮,但不可避免的是某些区域依然会存留的的脱模剂而导致黄斑的产生。为此用产生黄斑的同一批次的样品重新测试,得出结论:
①外观表面完全没有黄点;② 由此表明压铸脱模剂也不是产生黄斑的根本原因;③ 阳极氧化工艺流程。表2为改进前的阳极氧化工艺流程,按照此工艺发现几乎每次的测试都无法避免黄点,通过工艺的改进,如表3所示,阳极氧化后的结果有了质的改变,外观和膜厚均符合规范要求。

模具表面温度过高或过低者会影响降低脱模剂对模具的吸附效果。
A、过低:当温度150度时,喷涂过程使模温降到了水的汽化点以下,涂料只是从型腔表面一 冲而过,无法沉积在型腔表面,过多的水和涂料集积在型腔内会使铸件产生弥漫性气孔。
B、过高:当温度高于398度时,在喷涂时,涂料会被型腔表面的蒸气冲散、冲走。因为温度没有降到润湿温度,只有达到这个温度,雾状涂料才会与型腔表面接触才会形成脱模液态皮膜。
油性脱模剂优点:脱模性比较强、不容易脏模,但制品表面容易脏;缺点:脱模次数少、产品表面容易起泡脱层、后段处理麻烦。
水性脱模剂,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技术和制备工艺成熟,性能和质量优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摩托车,汽车,家电,手机,电脑等行业。
水性脱模剂也有其不足的地方,所以不是所有行业所有产品都适合水性脱模剂,有些还是使用油性脱模剂,不论是水性还是油性,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只有根据自己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以及要求,选择适合的脱模剂。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