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器组合逻辑
设计步骤:1、设计机器的指令系统:规定指令的种类、指令的条数以及每一条指令的格式和功能;2、初步的总体设计:如寄存器设置、总线安排、运算器设计、部件间的连接关系等;3、绘制指令流程图:标出每一条指令在什么时间、什么部件进行何种操作;4、编排操作时间表:即根据指令流程图分解各操作为微操作,按时间段列出机器应进行的微操作;5、列出微操作信号表达式,化简,电路实
扫地机器人控制系统生产厂
控制器组合逻辑
设计步骤:1、设计机器的指令系统:规定指令的种类、指令的条数以及每一条指令的格式和功能;2、初步的总体设计:如寄存器设置、总线安排、运算器设计、部件间的连接关系等;3、绘制指令流程图:标出每一条指令在什么时间、什么部件进行何种操作;4、编排操作时间表:即根据指令流程图分解各操作为微操作,按时间段列出机器应进行的微操作;5、列出微操作信号表达式,化简,电路实现。
控制器基本组成
1、指令寄存器用来存放正在执行的指令。指令分成两部分:操作码和地址码。操作码用来指示指令的操作性质,如加法、减法等;地址码给出本条指令的操作数地址或形成操作数地址的有关信息(这时通过地址形成电路来形成操作数地址)。有一种指令称为转移指令,它用来改变指令的正常执行顺序,这种指令的地址码部分给出的是要转去执行的指令的地址。
2、操作码译码器:用来对指令的操作码进行译码,产生相应的控制电平,完成分析指令的功能。
3、时序电路:用来产生时间标志信号。在微型计算机中,时间标志信号一般为三级:指令周期、总线周期和时钟周期。微操作命令产生电路产生完成指令规定操作的各种微操作命令。这些命令产生的主要依据是时间标志和指令的操作性质。该电路实际是各微操作控制信号表达式(如上面的A→L表达式)的电路实现,它是组合逻辑控制器中较为复杂的部分。
4、指令计数器:用来形成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通常,指令是顺序执行的,而指令在存储器中是顺序存放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可通过将现行地址加1形成,微操作命令“1”就用于这个目的。如果执行的是转移指令,则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是要转移到的地址。该地址就在本转移指令的地址码字段,将其直接送往指令计数器。微程序控制器的提出是因为组合逻辑设计存在不便于设计、不灵活、不易修改和扩充等缺点。
智能控制器的产业分工不断扩展
随着智能控制技术发展,终端产品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下游终端企业对智能控制器的要求更高,智能控制器生产企业在改善生产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积累,行业少数企业逐渐参与到下游客户终端产品研发设计中,与客户共同研发新产品,甚至自主研发并生产终端产品,智能控制器的产业分工不断往下游扩展。
智能控制器行业概况
20 世纪 40 年代,智能控制器首先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20 世纪 70 年代后,微电子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为智能控制器的小型化、实用化建立网络技术基础,智能控制器开始取代常规的机械结构式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工业设备、汽车电子、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随着各种电子终端产品日益数字化、功能集成化,智能控制器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不断提升,市场容量不断增长。
智能控制器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化分工的结果。早期智能控制器行业发展比较分散,往往依附于某个细分产业,作为整体产品中一个附属部件而存在。
随着终端用户对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智能控制器产品的技术难度和生产成本也不断上升,智能控制技术逐步成为一个化、独立化和个性化的技术领域,一些智能控制器企业开始出现。出于对产品要求的提升以及成本控制的考虑,部分终端产品厂商开始将智能控制器外包给厂商进行设计生产,促使智能控制器不断发展。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