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全民安全教育日活动标识已对外发布,该标识有何意义?
2022年4月15日是第七个全民安全教育日。日前,全民安全教育日活动标识对外发布。记者了解到,标识由数字415、红星和光芒组成。 数字4的设计,形似宣誓的动作,表现出人民誓要维护安全的决心,及“安全有我”的个人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415的辨识度,便于传播。红星在数字上方闪耀,意指在的领导下,安全得到
安全应急消防宣教安全教育内容
第七个全民安全教育日活动标识已对外发布,该标识有何意义?
2022年4月15日是第七个全民安全教育日。日前,全民安全教育日活动标识对外发布。记者了解到,标识由数字415、红星和光芒组成。 数字4的设计,形似宣誓的动作,表现出人民誓要维护安全的决心,及“安全有我”的个人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415的辨识度,便于传播。红星在数字上方闪耀,意指在的领导下,安全得到加强,光明前景催人奋进。数字415和红星组成稳定的三角形,光芒闪耀,使整个标志成优美的扇形。数字415意指4月15日全民安全教育日,简洁明了。文字“全民安全教育”位于标志下方,黑色字体稳重,托举扇形,意指全民安全教育坚如磐石。 第七个全民安全教育日活动标识发布
如何救被滑坡淹埋的人
提示:如何救助被滑坡淹埋的人和物掌握正确的救助方法,才能迅速救出人和物。其要领是:
将滑坡体后缘的水排开。从滑坡体的侧面开始挖掘。先救人,后救物。
另外,滑坡停止后,不应立刻回家检查情况。因为滑坡会连续发生,贸然回家,从而遭到第二次滑坡的侵害。只有当滑坡已经过去,并且自家的房屋远离滑坡,确认完好安全后,方可进入。
滑坡时,极易造成人员受伤,当受伤时应呼救“120”。“120”是统一的急救中心的电话号码。凡遇到重大灾害事件、意外伤害事故、严重创伤、急性、突发急症时,在对伤员或实施必须的现场救护的同时,应立即派人呼救“120”,寻求急救中心的援助。
为什么人员密集场所不能动用明火和吸烟
不在严禁烟火的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动用明火和吸烟。
案例:翻开重、特大火灾统计资料,里面记载着许多因吸烟酿成的火灾和伤亡事故———1993年8月,云南昆明东方由于值班人员吸烟引发火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65万元;1999年12月,吉林长春夏威夷大酒店洗浴中心因保安乱扔烟头发生火灾,造成20人;1999年10月,江苏沐阳县宁波康乐城因二层包间遗留烟头引起火灾,造成14人……
点燃后的温度可达700℃,一支持续燃烧的时间约为15分钟左右,而常见的可燃物的自燃点都很低,如纸张、棉、麻及其织物等,其燃点大都在200℃至300℃,而点燃后的温度比起这些固体可燃物的燃点温度高出2~3倍。因此,未熄灭的烟头足以引起固体可燃物和液体、气体着火。近年来,消防部门将公众场所禁烟列入了消防检查的重点内容。河南省厅早在2009年8月就曾发出了《十条通告》,从严加强公共场所(加油站、商场、娱乐场所、网吧等)的消防安全管理,特别是对在人员密集场所使用明火、违反禁令吸烟、燃放的,处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下。如果携带危险品进入人员密集场所,也要被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

电动车入室充电害人害己
日前,一则电动车进入电梯后突然起火视频在网传。四川成都一小区电梯内,一辆电动车突然爆燃,包括一名婴儿在内5人被,电动自行车频频“乘”电梯上楼,给广大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留下隐患。如何阻止电动车上楼、怎样规范电动车充电等,都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在此,市应急局提醒,对于电动车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大家一定不要心存侥幸,务必要提范和治理,这样才能防患未然。
电动车进梯隐患重重
很多市民习惯把电动车放在楼道里或者乘电梯上楼,过程中电梯内、一楼过道等狭小空间引发的火灾却并不少见。凡是在电梯、过道、家中等室内起火,危险都非常大。由于电动车组成构造的特点,发生火灾后,火势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并产生大量有毒的浓烟。特别是在狭小的空间,人员无法及时逃生,受到的伤害就会更大。很多人认为电动车不充电就是安全的,不会着火。正是因为此误区,很多人喜欢把电动车“进梯”推上楼甚至推回家充电,这样也埋下很多火灾的隐患。
如何阻止电动车上楼
据悉,2020年7月1日实施《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禁止电动自行车在居民住宅楼的楼梯间、楼道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及其两侧影响通行的区域停放;禁止违反用电安全要求私拉电线和插座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对违反前款规定的行为,物业服务企业和居民有权予以劝阻、制止;对不听劝阻、制止的,可以向负有消防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通俗来说,这一条就是电动车进梯,不能进单元楼大门,更不能进入过道、家中等处。
社区物业、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巡查和宣传,提高居民安全意识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并支持更多有条件的小区,加装防电动车进电梯智能识别系统,用技术手段,让电动车压根不能再上电梯,从根源上电动车“进梯”的可能。
与此同时,还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电动车停放点,让那些“无法”的电动车也“有家可归”,疏堵结合,一起解决电动车“进梯”的问题。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