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种类
蟋蟀属于昆虫纲(Insecta)直翅目(Orthoptera),到目前还没有一种分类系统得到普遍认可,但大多数分类学家承认蟋蟀为总科,将蟋蟀总科一般分为9~11科,我国蟋蟀总科已知有230种(亚种)隶属于10个科(蚁蟋科、蛉蟋科、蟋蟀科、貌蟋科、癞蟋科、铁蟋科、扩胸蟋科、蛛蟋科、树蟋科、蛣蟋科)。其中蟋蟀科是蟋蟀总科中类群,其下属的油葫芦、斗蟋、棺
食堂灭蚊蝇收费标准
蟋蟀的种类
蟋蟀属于昆虫纲(Insecta)直翅目(Orthoptera),到目前还没有一种分类系统得到普遍认可,但大多数分类学家承认蟋蟀为总科,将蟋蟀总科一般分为9~11科,我国蟋蟀总科已知有230种(亚种)隶属于10个科(蚁蟋科、蛉蟋科、蟋蟀科、貌蟋科、癞蟋科、铁蟋科、扩胸蟋科、蛛蟋科、树蟋科、蛣蟋科)。其中蟋蟀科是蟋蟀总科中类群,其下属的油葫芦、斗蟋、棺头蟋等也是我们生活中为常见的,同时也是容易造成危害的主要属种。
1.1 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体长约24毫米。头部圆形,体背黑褐色,有光泽。腹面为黄褐色,头顶黑色,复眼周围及面部橙黄色,两复眼内具橙黄色的倒“八”字形纹。
1.2 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体长约16毫米,头部宽圆,后头有6条黄色短纵纹,两侧单眼之间具1条中间狭窄两端宽,形似大括号“{”的黄色带,中间单眼处具一小黄斑点。
1.3 石首棺头蟋(Loxoblemmus equestris)体长约12毫米,头部宽圆,后缘有4条黄色短小纵纹,复眼间白色或黄色横带,头前扁,前缘凸并向下倾斜。
1.4 多伊棺头蟋(Loxoblemmus doenitzi)体长约20mm,颜面明显倾斜,雄性颜面向两侧扩展突起,突起超出复眼。
1.5 小素蟋(Mitius minor)体长约10毫米,头部圆,黑色具光泽,无其他纹路,体黑色,前胸背板方形,黑色不具光泽,足黄褐色。
跳蚤的防治
预防措施:
有效的预防措施不仅可以减少跳蚤的机会,也可破坏跳蚤的生存必要条件。可通过环境治理(修补建筑物、封堵缝隙、卫生清洁、修剪草坪等)和吸尘(吸尘可以清除30%-60%各阶段形态的跳蚤和破坏其生存环境)而达到对跳蚤预防的作用。另外,经常晾晒被褥十分重要,可有效降低跳蚤的侵染几率。
化学措施:
一旦发生跳蚤危害,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仍然是重中之重的防治手段。讲到化学防治,有效和合规同样重要,有效自不必多言,就是所使用药剂必须灭蚤,而合规是指所使用的化学药剂应该是正式批准登记,可以用于跳蚤防治的正规产品。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查看产品标签说明时,其防治对象一栏中必须有“跳蚤”在列。否则,即为非合规产品。
在灭蚤操作过程中,经常要使用的防治技术:
1喷粉处理 在一些不便做喷雾处理场所,如各类缝隙、墙角、床头、地毯下方和边角等位置,以及有电线插头的场所,使用大功达杀虫做喷粉处理则十分方便和实用。
2室内滞留喷洒 在发现跳蚤的区域,以及动物栖息、活动的区域用大功达8%可湿性进行的滞留喷洒处理,处理区域包括家具的底部、地毯和地板、瓷砖、踢脚板的缝隙处,这些区域也是成蚤、幼虫和蛹的栖息地,应尽可能确保喷洒在表面的药剂不被擦掉,以确保持效活性。
3室外滞留喷洒
使用滞留性杀虫剂大功达8%可湿性,对住宅四周,动物圈舍,包括易受侵染的地下室,进行滞留喷洒处理。
大功达8%可湿性为广谱的卫生杀虫剂,进行跳蚤防治时,可按照150-250倍比例兑水后喷雾。
4灭鼠处理 跳蚤和老鼠通常是结伴而生,鼠洞、鼠穴也是跳蚤的重要孳,所以,灭鼠、灭蚤应同时进行。 当环境中有鼠类的巢穴存在时,需要填堵巢穴。必要时使用安全的灭鼠剂卫豹0.005%进行灭鼠。
蟑螂的种类
蟑螂在昆虫分类学上属网翅目、蜚蠊科。早在3.5亿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了,因此它是古老的昆虫之一。目前已知的种类有5000多种,分家栖和野栖两种。野栖种类占本目的绝大多数,它们大多生活在草丛、枯枝落叶堆、碎石或树皮下。也有生活于蚁、白蚁、蜂类等巢穴中,一般与人类关系不大。成为卫生害虫的家栖种类约占本目的0.5%,主要属于蜚蠊科、姬蠊科和翅蠊科,我国已知有170多种(不包括地鳖类)。常见的有美洲大蠊、澳洲大蠊、褐斑大蠊、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等几种。深圳市及广东省乃至南方大部分地方危害为严重的都是德国小蠊。
如何防治“千足虫”马陆
【马陆的外形特征】
马陆也叫“千足虫、千脚虫、秤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纲,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
【马陆的生活习性】
马陆性喜阴湿,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层、土块、方块下面,或土缝内,一般白天潜伏,晚间活动。如遇到危害或马陆受到触碰时,会将身体卷曲成圆环形,呈“假死状态”,间隔一段时间后,复原活动。马陆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茎、嫩叶。
总结:
1、排查虫害问题,首先要了解害虫的名称和生活习性。
2、问题排查要用心、细心,不放过任何地方,越容易忽略的越容易有害虫。
3、在哪个区域经常发现虫害问题,一般情况下,害虫的点基本上都在这个区域的附近。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