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红铜
紫铜是比较纯净的一种铜,一般可近似认为是纯铜,导电性、塑性都较好,但强度、硬度较差一些。紫铜具有优良的导热性﹑延展性和耐蚀性。紫铜中的微量杂质对铜的导电、导热性能有严重影响。此钢有高淬透性,截面在400mm以下可以完全淬透,在300~400℃仍可保持良好的硬度和性,较Cr12有高的韧性,淬火时体积变化小,又有高的性和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其中钛、磷、铁、硅等显著降低电导率
五金模具配件批发
电极红铜
紫铜是比较纯净的一种铜,一般可近似认为是纯铜,导电性、塑性都较好,但强度、硬度较差一些。紫铜具有优良的导热性﹑延展性和耐蚀性。紫铜中的微量杂质对铜的导电、导热性能有严重影响。此钢有高淬透性,截面在400mm以下可以完全淬透,在300~400℃仍可保持良好的硬度和性,较Cr12有高的韧性,淬火时体积变化小,又有高的性和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其中钛、磷、铁、硅等显著降低电导率,而镉、锌等则影响很小。氧、硫、硒、碲等在铜中的固溶度很小,可与铜生成脆性化合物,对导电性影响不大,但能降低加工塑性。

红铜特点及用途:
红铜就是铜单质.因其颜色为紫红色而得名,又名紫铜 纯铜 赤铜 电极铜 。红铜是工业纯铜,高纯度,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高延伸性,耐腐蚀性,耐大气腐蚀性,耐候性。广泛用于电机整流子,点焊机,缝焊机,对焊机用电极,以及其他高温要求强度、硬度、导电性、导垫性的零件。还可加入其他元素,以改善材质和性能,如加入0.3%-2%的碲构成高铜合金,加入0.4%-1.2%的铬构成铬铜合金等。红铜是用途广泛的电极铜,被广泛用于制造电线、电缆、电刷、电火花,制作导电、导热器材,化学工业等行业。
化学成份力学性能参考:
含铜99.95%, 含氧率(0.02-0.05%) 导电率 (IACS)101% 硬度(HV) :约85.2-110 密度(比重):约8.9
出货地点:
品名:红铜 紫铜 赤铜 电极铜 纯铜 电解铜 电蚀铜 C1100铜 二号铜 T2铜 导电铜 导热铜 耐腐蚀铜 工业铜 产地:日本/台湾/ 铜含量:99.95(%)
导电率:101(%IACS)
主营系列:200系列、300系列、400系列、600系列。
不锈钢产品有:304(0cr18ni9)、0cr18ni9)、316L (00cr17ni14mo2)、 316Ti(0Cr18Ni12Mo2Ti) 、317L(00cr19ni13mo3); 304H、321(1cr18ni9Ti)(1.4541)、347H、309S(0cr22ni12)、316Ti(06Cr17Ni12Mo2Ti)、310S(0cr25ni20)、314(1Cr25ni20Si2);Cr12——常用的冷作模具钢(美国钢号D3,日本钢号SKD1)特性和应用:Cr12钢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冷作模具钢,属高碳高铬类型的莱氏体钢。 904L(00cr20ni25mo4.5cu)、 301(1Cr17Ni7)、420J2(3Cr13)、304H;SUS630、17Cr4Ni4Cu(17-4),SUS631、17Cr7NI1Al(17-7) ;416F、303F、303、303Cu、303F、304F、316F等。
进口铜合金有:日本住友、三菱、NGK、三宝;韩国昌盛、智利,国产铜合金有:鑫科、洛铜、云铜、江铜、众源等。
主营材质有:C3602、C3604、Hpb59-1、59-3、H62(CuZn40)、H63(CuZn37)、H65(CuZn35)、H68(C2680)、H70(C2600)、H80(CuZn15)、H90(CuZn10)、H96(CuZn5);C1100(T2);该合金具有优良机械加工性能及成屑性能,可迅速缩短零件加工时间等。TU1(C1020);TP2(C1220);C5100、C5191、C5210、C17000、C17200、C17300、C17500、QBe2.0、QBe1.8等。
进口铝合金有:日本神户、美铝、国产铝合金有:西南、西北、伟昌等。
主营材质有:5056 、5052、 5050、6061-T3、6061-T5、6061-T6、6063-T3、6063-T5、6063-T6 、LF10 、LY11、LY12、1100、1060、1070、5356 、7005,7009,7075, 2011、2017、2024、3003、5154、5005、6011、6082、7003等。化学性能加工铜化学成分(GB/T5231-2001)T2化学成分/%CuBiSbAsFePbSZn杂质其他99。
2.淬火温度过高
这是由工艺设置温度不当或控温系统误差造成,应当修正工艺温度,检修校核控温系统。
3.过回火
这是由回火温度设置过高、控温系统故障误差或炉温过高时入炉造成,应当修正工艺温度,检修校核控温系统,不高于设置炉温装入。
4.冷却不当
原因是预冷时间过长,冷却介质选择不当,淬火介质温度渐高而冷却性能下降,搅拌不良或出槽温度过高等。
解决措施:出炉、入槽等要快;掌握淬火介质冷却特性;油温60-80℃,水温30℃以下,当淬火量大而使冷却介质升温时,应添加冷却淬火介质或改用其它冷却槽冷却;加强冷却剂的搅拌;在Ms+50℃时取出。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