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严格控制原料粉体的杂质及掺杂以保证产品的,所以,3D打印用金属粉体需要采用纯度较高的金属粉体原料。
1、形状要求。常见的颗粒的形状有球形、近球形、片状、针状及其他不规则形状等。不规则的颗粒具有更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增加烧结驱动。但球形度高的粉体颗粒流动性好,送粉铺粉均匀,有利于提升产品的致密度及均匀度。因此,3D打印用粉体颗粒一般要求是球形或者近球形。
数控加工厂家
需要严格控制原料粉体的杂质及掺杂以保证产品的,所以,3D打印用金属粉体需要采用纯度较高的金属粉体原料。
1、形状要求。常见的颗粒的形状有球形、近球形、片状、针状及其他不规则形状等。不规则的颗粒具有更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增加烧结驱动。但球形度高的粉体颗粒流动性好,送粉铺粉均匀,有利于提升产品的致密度及均匀度。因此,3D打印用粉体颗粒一般要求是球形或者近球形。
2、粉体粒度及粒度分布。研究表明,粉体是通过直接吸收激光或电子束扫描时的能量而熔化烧结,粒子小则表面积大,直接吸收能量多,更易升温,越有利于烧结。此外,粉体粒度小,粒子之间间隙小,松装密度高,成形后零件致密度高,因此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强度和表面质量。但粉体粒度过小时,粉体易发生粘附团聚,导致粉体流动性下降,影响粉料运输及铺粉均匀。
所以细粉、粗粉应该以一定配比混合,选择恰当的粒度与粒度分布以达到预期的成形效果。
粉体的工艺性能主要包括松装密度、振实密度、流动性和循环利用性能。
1、松装密度是粉末自然堆积时的密度,振实密度是经过振动后的密度。球形度好、粒度分布宽的粉末松装密度高,孔隙率低,成形后的零件致密度高成形质量好。
2、流动性。粉体的流动性直接影响铺粉的均匀性或送粉的稳定性。粉末流动性太差,易造成粉层厚度不均,扫描区域内的金属熔化量不均,导致产品内部结构不均,影响成形质量。而高流动性的粉末易于流化,沉积均匀,粉末利用率高,有利于提高3D打印成形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均匀致密化。
3、循环性能。3D打印过程结束后,留在粉床中未熔化的粉末通过筛分回收仍然可以继续使用。但长时间的高温环境下,粉床中的粉末会有一定的性能变化。
原型技术是用离散分层的原理制作产品原型的总称,其原理为:产品三维CAD模型→分层离散→按离散后的平面几何信息逐层加工堆积原材料→生成实体模型。
该技术集计算机技术、激光加工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于一体,依靠CAD软件,在计算机中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并将其切分成一系列平面几何信息,以此控制激光束的扫描方向和速度,采用粘结、熔结、聚合或化学反应等手段逐层有选择地加工原材料,从而堆积制作出产品实体模型。

原型技术概念即RP(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1979年,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的中川威雄发明了叠层模型造型法,1980年小玉秀男又提出了光造型法,该设想提出后,由丸谷洋二于1984年继续研究,并于1987年进行产品试制。
1988年,美国3D Systems公司推出原型实用装置—激光立体造型即SLA(Stereo Lithography Apparatus),并以年销售增长率为30%~40%的增幅在世界市场出售。随着扫描振镜性能的提高,以及材料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原型技术已日趋成熟,并于1994年正式进入推广普及阶段。

3D打印定制模型的时候,对于一些对外观要求比较高的模型是需要进行上色喷漆处理的,那么3D打印喷漆上色厂家有那些呢?3D打印就是可以的,下面为大家介绍下是怎么上色的?
采用上色的模型通常采用3D打印树脂材料,打印的树脂材料具有表面光滑,容易上色的特点,3D打印出来的模型,表面是很粗糙的,需要先初打磨一次,喷灰,然后精打磨一次,把不平的地方打磨好,打磨好的模型就可以喷漆了。
1.底色
整体进行,用喷枪选取贴近成品颜色的底漆,一般采取薄涂,层层叠加。细节部分、和整体颜色反差较大的部分可以先预留不用喷。
2.色块上色
一般来说上色要遵循从大小面积,从喷涂到手涂的流程。这样有利于提。首行色块的喷涂,再到小面积色块手涂,喷涂加手涂,完成整体色彩的绘制。
3.色彩调整
喷涂润色阶段,这一步主要是通过一层层叠加,叠色、罩染、渐变、过渡等色彩调整,强调颜色结构和细节。
4.局部细节上色
主要针对细节部分描绘,例如人物五官、服装细节、做旧、仿铜等斑驳痕迹、纹路等。通过对细节描绘,高度还原模型原始形象,突出造型特征,塑造真实的模型。
5.光感调整
精细上色进行光感调整主要分为两大类:哑光处理和亮光处理。根据客户需求,使用哑光油或亮光油进行质感调整,打造整体哑光或亮光,部分哑光或亮光,来实现高度的模型质感。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