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沉降观测标的沉降评估过程中,经常会碰到需要紧急解决的异常数据,为尽快解决问题,常会在工程中采用转标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转标也有其一定的适用条件,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处理,下面就为大家讲解一下转标处理的几种类型:
1.观测标破坏:各个标段下设工区的测断长度由于比较长,很难避免观测标被人为破坏情况的发生,但是又难以被发现,这种“断高”因观测标重埋位置不同于原有位置,因此断高值变化范围在几毫米到上百毫米之间,该转标类型是假设两次测量之间无新增荷载作用在上面,没有沉降量发生,因此这种方法偏于不安全。
2.观测标触碰:观测标的直径一般都为14mm,因此观测标触碰引起的“断高”一般都集中在几毫米以内,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在现场不易发现,只有通过沉降曲线来体现。
3.工作基点的触碰或者破坏:这种情况与上面两种情况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基点是成片的影响而观测标是自身的点的影响,具有性。
4.当工作基点联测后,在启用新高程值之后常常会出现“断高”现象,因此在采用新的工作基点高程后,沉降观测数据出现“断高”。这种情况可以在前期对数据进行观测,如果没有太大的波动幅度,则可认为工作基点处于稳定阶段。
5.若前期观测数据出现持续上拱的或阶段性上拱,如果此时对出现的断高采用转标的方式进行处理,将会大幅度总沉降量,同时本身桥梁的沉降量较小,将会造成沉降值为负的情况,不符合实际。
上述就是转标处理的几种类型了,在沉降观测中,不仅是沉降观测标的埋设、沉降观测曲线的绘制很重要,转标处理的适用情况也需要多多注意。
详情请关注:http://www.txgcb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