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合肥晚报报道,食品安全是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若有差池,老百姓实在是‘伤不起’。”在昨天下午的分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吴斌对食品安全现状深有感触。通过多次调研走访,从田间地头到饭馆餐桌,吴斌认为,打好“保胃战”,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
现身说法引来委员共鸣
“我曾经吃过苦头。有一次在饭店点了一瓶红酒,结果就受罪了,一个晚上上吐下泻,那滋味别提了。”吴斌的现身说法引来众多委员的共鸣。
“我上回在街边小餐馆吃饭,回家后也是‘遭了殃’,在家休息了两天才缓过来。”
“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每当看到网络上曝出各种有毒有害食品时,心中总是惶恐不安,总担心有毒食品不知何时也会出现在自家的餐桌上。”
“我平时都不大在外面吃饭,还是自己在家做着吃放心……”
不一会儿的工夫,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小组各委员们纷纷议论了起来。
要对监管部门“做减法”
在电脑上浏览每天国内外大事件,尤其密切关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动态报道,成为吴斌长期以来的习惯。“近年来,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企业很多都是老百姓平时经常接触并且给予充分信任的大企业,这一方面说明监管、检测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惩罚、退市机制不健全。”吴斌认为,“在目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下,必须重拳出击。”
“建议和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食品源头的安全控制和保障体系的建设。”吴斌认为,从“源头”治理还需要和各职能部门联手合作。“目前食品监管涉及食品、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多个部门,在实践中多头执法、职权交叉重复现象严重。”吴斌说,必须解决“多龙治水”的问题,对监管部门“做减法”,做到全程全面监管,确保各监管环节无缝衔接。
提高违法成本保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频频发生,除了一些食品生产者利欲熏心、为赚钱不择手段外,还与违法成本低有着一定关系。”政协委员胡兴龙表示,从经济学角度看,食品造假者心里也有本账,如果违法收益大于成本,则将为之。另外,现在往往是出了问题再去治理,而不是把问题消灭在源头。
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在胡兴龙看来,相关部门要将食品安全覆盖到“从农田到餐桌”的方方面面,并明确规定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的食品安全义务。而且,一旦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该及时地发布信息,以告知消费者提高警惕。此外,还应加大对食品违法事件的惩处力度,以震慑不良食品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