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的Botho Bohnke教授开发了AB工艺(如图8)。该工艺在传统两段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di一段即A段的污泥负荷,以高负荷、短泥龄的方式运行,而B段与常规活性污泥法相似,负荷较低,泥龄较长,A段由于泥龄短、泥量大对磷的去除效果很好,经A段去除了大量的有机物以后B段的体积可大大减小,其低负荷的运行方式可提高出水水质。但是由于A段去除了大量的有机物导致B段碳源缺失,所以在处理低浓度的城市污水时该工艺的优势并不明显。(AB法工艺流程)
其后,为了解决脱氮时硝化菌需要长泥龄,除磷时聚磷微生物需要短泥龄的矛盾,开发了AO-A2O工艺(如图9)。该工艺由两段相对独立的脱氮和除磷工艺组成,di一段泥龄短,主要用于除磷,第二段泥龄长、负荷低,用于脱氮。(AO-A2O工艺流程)
在AO-A2O工艺基础上奥地利研发出了Hybrid工艺(如图10),该工艺的两段之间有三个内回流装置,可以为di一段曝气池提供硝态氮、硝化菌以及为第二段曝气池提供碳源。di一段主要是去除有机物和磷,第二段是硝化功能,并靠di一段曝气池回流混合液进行反硝化脱氮。(Hybrid工艺流程)SBR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是在时间上将厌氧段与好氧段进行分割。20 世纪70 年代初由美国Irvine公司开发。它在流程上只有一个基本单元,集调节池、曝气池和二沉池的功能于一池,进行水质水量调节、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和固液分离等。经典SBR 反应器的运行过程为:进水→曝气→沉淀→滗水→待机
(SBR工艺流程)(SBR池工作时间进程)
80 年代初,连续进水的ICEAS 工艺诞生(如图13)。该工艺在传统的SBR工艺基础上,在反应池中增加一道隔墙,将反应池分隔为小体积的预反应区和大体积的主反应区,污水连续流入预反应区,然后通过隔墙下端的小孔以层流速度进入主反应区,解决了间歇式进水的问题。
( ICEAS 工艺流程)
随后,Goranzy 教授开发了CASS /CAST 工艺。与ICEAS工艺类似,在反应池前段增加了一个选择段,污水先与来自主反应区的回流混合液在选择段混合,在厌氧条件下,选择段相当于前置厌氧池,为gao效除磷创造了有利条件。
90 年代,比利时的西格斯公司在三沟式氧化沟的基础上开发了UNITANK 系统。它由3 个矩形池组成,其中外边两侧的矩形池既可做曝气池,又可做沉淀池,中间一个矩形池只做曝气池该工艺把传统SBR的时间推流与连续系统的空间推流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MSBR法即改良型的SBR( Modified SBR),采用单池多格方式,结合了传统活性污泥法和SBR技术的优点。反应器由曝气格和两个交替序批处理格组成。主曝气格在整个运行周期过程中保持连续曝气,而每半个周期过程中,两个序批处理格交替分别作为SBR和澄清池。该工艺可连续进水且可使用更少的连接管、泵和阀门。脱氮除磷新工艺近几十年,能源、资源的短缺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进一步脱氮除磷及对能源节约及资源回收的需求成为了污水处理工艺发展的主流方向。一批新兴脱氮除磷技术得以应用。ANAMMOX-SHARON 组合工艺1994年,荷兰Delft大学开发了厌氧氨氧化(ANAMMOX)技术,厌氧氨氧化菌在缺氧环境中,能够将铵离子(NH4+)用亚硝suan根(NO2-)氧化为氮气。
该工艺与传统反硝化工艺相比是完全自养,不需任何有机碳源。
(作者:行星环保 来源:山东泰山行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