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人们通过手工扎制、描画、放飞等,已经成为民间娱乐玩具,古称纸鸢。其形象以纱燕、蝴蝶为多。风筝流派繁多,其对称的布局、绚丽的色彩、夸张的变形,成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颗奇葩。将风筝的形式美感制成了挂饰,让风筝这一古老的艺术多了一种表现形式。
娱乐玩具,沙燕蝴蝶风筝,家居挂饰
风筝起源于,早期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比较早的风筝,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

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人们通过手工扎制、描画、放飞等,已经成为民间娱乐玩具,古称纸鸢。其形象以纱燕、蝴蝶为多。风筝流派繁多,其对称的布局、绚丽的色彩、夸张的变形,成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颗奇葩。将风筝的形式美感制成了挂饰,让风筝这一古老的艺术多了一种表现形式。

沙燕挂件

蝴蝶挂饰
北京风筝品种很多,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好,对影响大,也具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或称“扎雁儿”、“沙雁儿”等)。“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它比真燕子更可爱,人们按照大家都喜欢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

梅黑沙燕
人们把一个原来是黑色的燕子,变成了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充满了人的精神的燕子。它就是经过了这样一个由拟形到拟神,由拟神到拟人,又由拟人到超人的发展过程,而形成了现在的程式。在这个程式里面,可以千变万化,容纳极其广阔丰富的内涵,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沙燕儿而不是别的什么。

梅蓝沙燕
按照恩爱夫妻扎成“比翼燕”。人们在沙燕的膀窝、腰节和前胸、尾羽等处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以寓意着幸福,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愿望……

牡丹粉沙燕

牡丹蓝沙燕
山东潍坊是我国有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绿蝴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