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颗粒污泥性质与颗粒化研究zui新进展
厌氧污水处理工艺已经成功地应用到很多领域,目前大多数高效厌氧反应器的良好效果来自于高活性厌氧颗粒污泥,而颗粒污泥的性质、结构以及形成机理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厌氧颗粒污泥的性质以及影响颗粒化的各种因素。
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
颗粒污泥公司
厌氧颗粒污泥性质与颗粒化研究zui新进展
厌氧污水处理工艺已经成功地应用到很多领域,目前大多数高效厌氧反应器的良好效果来自于高活性厌氧颗粒污泥,而颗粒污泥的性质、结构以及形成机理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厌氧颗粒污泥的性质以及影响颗粒化的各种因素。
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工作特性
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是在UASB反应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代高效厌氧反应器,具有容积负荷高、占地少、投资省等突出优点,国内尚无研究报 道。首先比较了自行设计的EGSB和UASB反应器在中温(35℃)条件下处理废水的效能。
高活性厌氧颗粒污泥稳定性及基质代谢和种间氢转移的研究
在丙酸代谢中,丙酸对颗粒污泥 抑制浓度可达1000mg/L,而絮状污泥在500mg/L就被明显抑制,并比较了两者的zui大比产甲1烷速率和氢酶活性,在种间氢转移实验中,乙醇对颗粒污 泥的抑制浓度比絮状污泥要高,颗粒污泥在各方面的性能都明显优于絮状污泥,还对颗粒污泥的物理特性及保存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
厌氧颗粒污泥规模化培养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外源厌氧颗粒污泥(R1反应器)历时12周完成启动,OLR为7.4kg COD·m~(-3)·d~(-1)、出水COD约为450mg·L~(-1)和COD去除率为80%。剩余活性污泥(R2反应器)历时30周颗粒化完成,OLR为8.8kg COD·m~(-3)·d~(-1)左右、出水COD约为240mg·L~(-1)和COD去除率为90%。在R1和R2中,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 VFA)分别是200mg·L~(-1)和100mg·L~(-1)左右(以乙1酸计),VFA/碱度的比率分别为0.3和0.15,甲1烷浓度分别是77.2%和78.6%,R1中EPS浓度从36.4mg·g SS~(-1)增加到36.8mg·g SS~(-1),R2中EPS浓度从22.5mg·g SS~(-1)增加到46.1mg·g SS~(-1)。R1大部分颗粒为1.5~2.5mm,粒径分布单一,而R2中厌氧颗粒化表现出不同规格0.0~0.3mm、0.3~0.5mm、0.5~1.5mm和1.5~2.5mm的颗粒,颗粒粒径分布差异性缩小。通过计算和比较Grau second-order动力学模型和修正的Stover–Kincannon动力学模型,确定剩余活性污泥可以做接种污泥代替厌氧颗粒污泥来启动厌氧反应器,并且能够取得较高的运行效能和实现厌氧污泥颗粒化,从而建立一种高活性厌氧颗粒污泥的规模化培养系统。
利用厌氧颗粒污泥处理氯代有毒有机物
用能进行还原脱氯的微生物富集 物接种,在小型试验装置内成功地培养出了具有还原脱氯功能的颗粒污泥。五氯ben酚能被这种颗粒污泥完全脱氯并进一步分解为甲1烷和二氧化碳。四氯1乙烯和其他氯 代乙烯能被颗粒污泥还原脱氯为乙烯。这种脱氯的颗粒污泥可用来处理含有五氯ben酚和氯1乙烯类的废水和地下水。
厌氧颗粒污泥粒径分布的分析测试方法简介
厌氧颗粒化污泥的形成是UASB等高效厌氧反应器启动成功的标志,研究污泥颗粒化常用的手段就是测定反应器内污泥颗粒的粒径分布,测量颗粒污泥粒径的方法有沉降法、湿式筛分析法、显微镜法、图像分析和激光粒度测定法等.而湿式筛分析法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