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问题是两种语言在几个层面上存在的与规范和差异有关的问题,这几个层面包括:词汇、形态、句法、风格和文本(如衔接、连贯、主题发展、文本类型和互文性)。非语言问题涉及有关主题、文化或各种学科知识的问题。工具性问题源自研究中的难点。语用问题与源语中的言语行为、作者意图、预设的立场和含义、由翻译任务的具体细节引起的问题、目标受众的特征、以及翻译的语境有关。这些潜在问题很容易使新手
镇江外语翻译顾问
语言问题是两种语言在几个层面上存在的与规范和差异有关的问题,这几个层面包括:词汇、形态、句法、风格和文本(如衔接、连贯、主题发展、文本类型和互文性)。非语言问题涉及有关主题、文化或各种学科知识的问题。工具性问题源自研究中的难点。语用问题与源语中的言语行为、作者意图、预设的立场和含义、由翻译任务的具体细节引起的问题、目标受众的特征、以及翻译的语境有关。这些潜在问题很容易使新手译者(甚至是经验丰富的译者)陷入迷茫。
翻译阶段与错误
译者的任务说到底还真的是一个“终i极”问题:它关乎翻译的定义,也关乎译者的身份。确立身份,是确立存在的大事。所以早在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前,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就写了一篇在当时读起来很是莫名其妙的文章:《译者的任务》,上来段居然就说,没有一首诗是为读者而作,没有一幅画是为观赏者而绘,没有一首交响乐是为听众而谱。也就是说,译者的任务,在高冷的本雅明看来,根本不是为了不懂原文的读者的! 更不要说是为了维护目的语的“显著特征”!
当然,本雅明这一论断并不适用于翻译实践的具体讨论,虽然本雅明自己做波德莱尔的翻译,也是个译者。他寻求的是藏身于显见的翻译行为背后的隐喻。一些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维护母语纯洁性的学者,因为文中有一句“即使伟大的译作也注定要成为自己语言发展的组成部分”而将本雅明引为知己,但事实上,当本雅明将他晦涩难懂的文章推进到,得出译者的任务是“纯语言”的论断时,所谓的“纯语言”却绝不是指任何一种具体语言,诸如汉语,英语,德语,法语什么的。“纯语言”是形而上的,有其一定的宗教意义和神学意义,是上帝的,先验的语言。听上去有些神秘,做过翻译的人却还是能够隐隐约约捕i捉到本雅明的意思:两种语言尚在译者的脑中,在相遇的过程中,却尚未落实在某一种具体语言的套路之时,我们经常会产生一种错觉,有一瞬,我们已经接近了语言之“真”———这个“真”,是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彼此严丝合缝,再也不会遭遇到人为割裂的状态,无法描述,也无法在某一种具体语言中加以体现。这是经典文本呼唤翻译的根本原因:它为我们接近语言之“真”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然而可惜的是,哪怕是对于1流的译者而言,一旦翻译完成,尽管语言之“真”的状态还能以碎片的形式散落其中,译者却悖论性的终结了自己的求真之路。唯1的希望就只是寄望于未来的其它经验,自己的,或者别人的。
在翻译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个别名词译起来没什么毛病,才发现那样并不符合官i方标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查”在翻译中有多重要吧。
做译审多年,这是我批评同事时用得多的,也是同事们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要说有些的东东翻不了去查查字典也还罢了,偏偏是能翻的,却不让翻,一定要查,这不是自己作践自己吗?
如果翻译(本文特指中译英)只是拿一些除了自己什么人都看不懂的东西去糊弄那些除了中文什么文都看不懂的人的话,当然可以姿意任性、自“译”其是,但若真把翻译当作一门严谨的科学,就必须遵守翻译的基本准则,不可自以为是地乱翻一气。
(作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