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0年前,同济大学潘晓东开展了《逆光条件下交志的可视距离研究》,该研究明确提出了早晨和傍晚,车辆迎着太阳光时的交志处于逆光环境中,因困难或无法视认交志极易让驾驶员产生误判甚至于眩晕。主动发光交志是道路交志业的一次技术,结合了微米级反光材料、太阳能等新能源应用、固体蓄电池或锂电池、电路压降光控技术、LED光电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于一体,是道路交通安全管
主动发光标志牌

早在10年前,同济大学潘晓东开展了《逆光条件下交志的可视距离研究》,该研究明确提出了早晨和傍晚,车辆迎着太阳光时的交志处于逆光环境中,因困难或无法视认交志极易让驾驶员产生误判甚至于眩晕。主动发光交志是道路交志业的一次技术,结合了微米级反光材料、太阳能等新能源应用、固体蓄电池或锂电池、电路压降光控技术、LED光电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于一体,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有力提升。遗憾的是,显著的一个严重道路交通安全隐患问题,研究仅仅开展到发现问题的这一步,再无下文。
雨、雪、雾、霾等恶劣天气环境条件下,受限于车辆灯光的光效影响,传统的反光型交志形同虚设。
城市商业发达的街区以及广告林立的道路两侧,过度的霓虹灯、照明亮化比比皆是,严重削弱了交志在道路系统中的主视认作用。
随着我国道路交通建设的日新月异,包括道路交志在内的交通安全设施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向前发展的永续不可缺少的产业。在欧盟提出的道路交通事故零损失理念和目标中,通过技术实现主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或减轻事故损伤,是至为重要的措施。由于范围内的道路交志制造业长期依赖于反光膜材料,而工程用反光膜的产业制造技术门槛极高,多年来仅仅被美国、日本等少数巨头企业掌握着前端技术,并形成了资本化市场运作。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技术起步较晚,与道路建设和路网形成规模速度不相匹配,一定程度上很难保障交通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对道路交志等基础设施的研究,是夯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力保证,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民生保障作用。

标志牌是道路安保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行车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各级公路上使用的交志牌很多采用传统反光膜制造技术,实践表明,传统反光膜技术过分依赖远光灯,即只有在远光灯打上去时,标志牌才能发光。2013年11月,天津市静海县环湖道路,设置了30处禁令警告主动发光标志,交通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而远光灯会导致灯光区的非机动车、行人和前方车辆的后视镜处于视觉盲区,同时不打开或不具备远光灯条件的车辆,驾驶员无法识别信息内容,给公路行人及车辆带来重大隐患。也就是说的道路长期以来仅仅应用了反光膜技术,依赖于车辆灯光的照射识别标志信息,不能满足多种气候条件下的信息读取。

(作者: 来源:)